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天黑前的夏天》的文本探析

发布时间:2018-01-01 14:13

  本文关键词:《天黑前的夏天》的文本探析 出处:《语文建设》2014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叙事 莱辛小说 第三人称


【摘要】:《天黑前的夏天》不仅展示了莱辛对女性一贯的关怀,而且体现了她的巧妙的叙事技巧。国内外虽然有大量的优秀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进行分析,但大多都集中于从精神方面和主题方面入手,从叙事学方面分析的很少,从女性主义方面分析的还不够系统。本文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的方法,来分析叙事技巧,丰富了《天黑前的夏天》这部小说的研究。
[Abstract]:Summer before dark shows not only Lessing's constant concern for women, but also her ingenious narrative skills. Although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excellent papers and monographs at home and abroad to analyze the novel. But most of them focus on the spiritual and thematic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from the narratology very little from the feminist aspect of the analysis is not systematic. This paper uses the feminist narratology method.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enriches the study of the novel Summer before dark.
【作者单位】: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引言《天黑前的夏天》是多丽丝·莱辛继发表于1962年的代表作《金色笔记》后的另一力作。这部发表于1973年的作品被《纽约时报》誉为“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个被男权化了的家庭妇女凯特,全心全意地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照顾自己经常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林树明;自由的限度──莱辛、张洁、王安忆比较[J];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04期

2 张萍萍;;亲情题材作品在教科书中呈现的问题及策略建构——以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J];语文建设;2012年06期

3 梁晓冬;陈婉颖;;浅析《天黑前的夏天》中“房子”的空间隐喻[J];语文建设;2013年1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艳;屈荣英;;“天使”的出走和回归——《天黑前的夏天》的女性主义解读[J];大连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2 冀爱莲;;多丽丝·莱辛在中国的接受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向丽华;;试论多丽丝·莱辛创作中女性形象的基本特征[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11期

4 胡勤;;多丽丝·莱辛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林树明;;女性生存的困境——评《野草在歌唱》的女性主义倾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6 甘婷;;焦虑的意义——《天黑前的夏天》罗洛·梅焦虑理论解读[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7 姜红;;中国的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2014年03期

8 谢彩云;;议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年05期

9 张守伟;;来自玫瑰园的声音——王安忆90年代小说中的女性意识[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10 张鹏飞;;论女性文学“裸奔突围”叙事情结的生命意蕴[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芸茜;与时间对峙[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毕磊菁;讲述心灵世界的故事[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凤秋;在历史中重构女性的命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闫变芳;多丽丝·莱辛小说的非洲情结[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3 王颖;荒原上的歌声[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皓;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女性主义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晶晶;一部女人的历史[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程俊玲;不屈的探寻[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7 侯书芸;王安忆小说文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唐明丽;女性的困境及出路[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9 鲁娉;《又来了,爱情》人物性格的霍妮式心理分析解读[D];中南大学;2009年

10 葛旭东;走不出的困惑[D];河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程航;;解析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J];长城;2010年04期

2 王丽丽;;多丽丝·莱辛获奖给我们的启示[J];外国语言文学;2007年04期

3 马建军,葛静萍;自我发现的旅程——评莱辛小说《黑暗前的夏天》[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贾小娟;陈卉;;追寻女性自由之路——多丽丝·莱辛作品解读状[J];飞天;2011年16期

5 赵晶辉;;房子:女性的空间焦虑——多丽丝·莱辛的小说与《一间自己的屋子》的互文性解读[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何文胜;;语文教科书编选体系的构建——兼论《新世纪语文教科书编排方式的探索》一文[J];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11期

7 魏婷婷;;“多”中的“少”:语文教材中的多元文化教育——以人教版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03期

8 张文新;王美萍;Andrew Fuligni;;青少年的自主期望、对父母权威的态度与亲子冲突和亲合[J];心理学报;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新红;;莱辛笔下的女性心理成长历程[J];科技信息;2009年08期

2 王丽丽;;莱辛的悖论:“一个冬天的意识”[J];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02期

3 申惠颖;潘静玲;;莱辛小说创作中的伦理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4 王丽丽;;也谈莱辛的“不具有可读性”——兼论其审美对象的建构策略[J];理论与创作;2010年03期

5 颜治强;;莱辛作品中的非洲书写[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才云鹏;;审视分裂的文明,给莱辛一个最完整的评价[J];出版广角;2013年06期

7 周桂君;;非洲经历与莱辛的文学创作[J];学术交流;2013年08期

8 海西;陶丽丝·莱辛及其作品[J];名作欣赏;1982年05期

9 毛萍;莱辛诗画理论刍议[J];佛山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10 杨方;莱辛的审美理论评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蓦;;艺术消费:超越纯娱乐的审美再创造——莱辛剧评的现实意义[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2 孙立;;莱辛的诗画界说与中国古典抒情诗的空间结构[A];东方丛刊(1992年第3辑 总第3辑)[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鲁;春天里坐火车去看莱辛[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见习记者 彭致;哈珀·柯林斯将再版莱辛作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3 曹雪萍;莱辛书销量平平 “诺奖效应”失灵[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4 康慨;莱辛作品太多出版商很犯难[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邓中良;莱辛 伦敦接受诺贝尔文学奖[N];文艺报;2008年

6 记者 王洪波;中国学者称莱辛获诺贝尔奖是“科幻文学的胜利”[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石剑峰;莱辛领到诺贝尔奖章[N];东方早报;2008年

8 夏榆;莱辛做客中国[N];南方周末;2007年

9 本报记者 夏榆邋实习生 林怡静;莱辛:“在任何场合都是异类”[N];南方周末;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郭林;莱辛:英国文坛常青树[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蒋花;压抑的自我,异化的人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君;多丽丝莱辛的追寻[D];河北大学;2010年

2 牛霖霖;论莱辛的启蒙主义戏剧美学[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陆玲;论莱辛小说中的疯狂[D];南京大学;2012年

4 吴玉梅;变迁的时代,,不变的传统—莱辛女性观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青;莱辛《三四五区间的联姻》的主题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年

6 甘甜;从莱辛的晚期作品看其对柏拉图对话传统的回归[D];西南大学;2010年

7 张颂;论莱辛《裂缝》中的和谐主题[D];三峡大学;2010年

8 郭英豪;莱辛式的启蒙[D];西南大学;2012年

9 熊敬忠;莱辛美学思想与现实主义文艺[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肖燕;多丽斯·莱辛幻想系列小说的独特未来意识初探[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648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648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0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