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狂与书写:对“天书”母题的再反思
本文关键词:迷狂与书写:对“天书”母题的再反思 出处:《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天书” 母题 神谕 萨满文化 次生口头传统
【摘要】:《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苏格拉底一再强调,大诗人们都是受到灵感的神的代言人。在西化的、现代性的学科遮蔽的背景下,我们无法真正理解故事和抒情诗的功能。"天书"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天书"母题的背后蕴含着源远流长的神谕传统。萨满文化中通神、占卜、禳灾、招魂、疗救的信仰仪式体系是"天书"母题产生的根源。次生口头传统时代,神授天书正好迎合了下层民众对超常知识、能力、寿命的渴求需要,其背后隐藏着沟通天人,知识神授的远古人类口传文化的神圣大传统,这才是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神话叙述的观念源头。
[Abstract]:In Plato's Literary Dialogue Socrates has repeatedly stressed that great poets are the spokesmen of inspired god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westernized and modern disciplines. We can not really understand the function of stories and lyric poems. "the Book of Heave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ultural phenomen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Behind the motif of "Tianshu" contains the ancient oracle tradition. The ritual system of belief in Shaman culture is the root of the creation of the motif of Tianshu. The secondary oral tradition era. The divine book of Heaven meets the needs of the lower class for extraordinary knowledge, ability and longevity. Behind it lies the sacred tradition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heaven and man and knowledge of ancient human oral culture. This is the source of this collective unconscious mythological narrative.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2AZD090] 中央高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编号:09SZZD03]
【分类号】:I109
【正文快照】: 在《伊安篇》中,苏格拉底和获得祭神诵诗头奖的伊安讨论,为什么他只擅长吟诵荷马史诗,苏格拉底说:“你这副长于解说荷马的本领并不是一种技艺,而是一种灵感,象我已经说过的,有一种神力在驱遣你,象欧里庇得斯所说的磁石,就是一般人所谓‘赫剌库勒斯石’”;“神对于诗人们象对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立;道教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中的天书[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叶舒宪;;《容成氏》夏禹建鼓神话通释——五论“四重证据法”的知识考古范式[J];民族艺术;2009年01期
3 李永平;;神授天书与代圣立言:宝卷来源的人类学解读——以《香山宝卷》为中心的考察[J];民俗研究;2012年06期
4 朱国华;口传文学:作为元叙事的符号权力[J];求是学刊;2003年01期
5 葛兆光;“神授天书”与“不立文字”──佛教与道教的语言传统及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J];文学遗产;1998年01期
6 马丹丹;;迷狂的家户经验——王屋山巫医仪式的一项考察[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国赋;廖华;;唐五代小说的命名艺术[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沈晓燕;;傅玄的人格特质及其诗文体悟[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王晓妮;;庾信《拟连珠》初探[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姚大怀;;“江山之助”新论——兼与汪、丛二先生商榷[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高泉泉;;《河岳英灵集》中高适评语疏证[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林静;;谢灵运山水诗对句艺术探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甘生统;;皎然建安文学观新论[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8 徐海容;;唐代碑志文商品化倾向与文体嬗变[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9 陈西平;;梓文化考略[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武瑾;;《古诗》“佳丽”辨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邵炳军;梅军;;关于《〈左氏春秋〉文系年注析》若干问题的思考[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2 陈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张美娟;;试论《文心雕龙》“宗经”观念的深层意蕴[A];文心雕龙研究第九辑[C];2009年
4 郝永;;往者虽旧,余味日新——以《宗经》篇为例论《文心雕龙》在大学教学上的意义[A];文心雕龙研究第九辑[C];2009年
5 李铁荣;;义既埏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刘勰《宗经》之经“体”论析[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6 孙蓉蓉;;《文心雕龙·封禅》与封禅考述[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7 羊列荣;;“窥意象而运斤”的解释问题[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8 曾大兴;;气候(物候)与文学创作的触发机制——《文心雕龙》“应物斯感”新解[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9 吴中胜;;采集·狩猎·农耕与《文心雕龙》富于民族特色的诗性思维[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10 张金梅;;刘勰“《春秋》笔法”论纲及其中国文论建构[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莉;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冯一鸣;西汉用《诗》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6 储著炎;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卢敦基;李慈铭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孙旭辉;山水赋生成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李婧;黄侃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王小燕;中古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振认;荆轲形象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王坤;北朝书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银清;汉魏书牍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佳;刘勰“六义”说指导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海燕;论谢灵运诗歌中所体现的才士困境[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洋洋;骆宾王三论[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酩诗;《古诗十九首》在魏晋六朝唐代的传播接受[D];暨南大学;2011年
8 周轶伦;宋初“晚唐体”与中晚唐诗风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红伟;盛唐诗歌与西域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冯署平;《文心雕龙》“文采”论探义[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车锡伦;明代的佛教宝卷[J];民俗研究;2005年01期
2 尼嘎;佤族木鼓祭辞[J];民族文学研究;1994年02期
3 尹虎彬;河北民间表演宝卷与仪式语境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03期
4 朱国华;口传文学:作为元叙事的符号权力[J];求是学刊;2003年01期
5 车锡伦;中国宝卷文献的几个问题[J];岱宗学刊;1997年01期
6 葛兆光;“神授天书”与“不立文字”──佛教与道教的语言传统及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J];文学遗产;1998年01期
7 马丹丹;刘统霞;;人类学与迷狂研究[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王明;试论《阴符经》及其唯物主义思想[J];哲学研究;196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慧林;“忌妒”母题与两种互补的西方文化传统——从希腊神话和《圣经》谈起[J];名作欣赏;1992年02期
2 西胁隆夫;轻·吐米尔英雄故事的母题研究[J];民间文化;1997年04期
3 云淑贞;;论萨福诗歌爱的母题[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贺佳;;海上的奥德修斯——论“航海冒险”母题的演绎及成因[J];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5 郭雷;王丹丹;;《喧哗与骚动》意象母题解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6 杨艳;;简论中国“灰姑娘”型故事的起源、传播与发展[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5期
7 张军;周幼华;;美国犹太文学中的宗教母题及其社会功能[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8 陆肖乐;;“灰姑娘”型故事的民族特色[J];广西教育;2010年21期
9 苏畅;;“禁闭”母题与福克纳的创作心理[J];兰州学刊;2006年04期
10 程鹂;;《浮士德》中的母题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毛凌滢;;论《雷雨》与《俄狄浦斯王》中的乱伦母题及伦理命运观[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伊藤清司;夏宇继;;桃太郎的故乡[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3 鲍迎迎;;论《灶神娘娘》中的母女关系与身份认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邹敏;;《儿童文学名著导读》自学考试教材建设之探讨[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洁尘;神谕和幻影[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书评人 云也退;说吧,冷记忆[N];中华读书报;2009年
3 金进;一个文学伪命题[N];文学报;2005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 户晓辉;“重演”中外民间文学学科本源[N];社会科学报;2008年
5 欧阳江河(诗人、评论家);博尔赫斯,他该对我们说抱歉[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6 殷健灵;一只瓷兔子的爱与人生[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杜丽;萨冈:资产阶级魔女的条件[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李亚峰;神话是研究古代文化的窗口[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从古希腊到18世纪[D];四川大学;2002年
2 郎晓玲;十八、十九世纪中英鬼小说主题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像[D];暨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秋媛;西方文学“杀子”母题面面观[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莹;韩国古代冥婚小说中的人鬼交欢母题[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娜;论古希腊神话中的“杀子”母题[D];湘潭大学;2008年
4 张隆海;生命的金树常青[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旦丁;从《象棋的故事》和《看不见的珍藏》论斯蒂芬茨威格作品中“游戏中的怪僻者”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侯景娟;西西弗斯的神话中的石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徐慧;马拉默德短篇小说中的犹太文化母题[D];黑龙江大学;2006年
8 李碧;生死与异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马阿燕;神话—原型批评视野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邢晋;《魔戒之王》的原型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72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72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