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管风琴》中的自我追寻

发布时间:2018-01-04 12:23

  本文关键词:《管风琴》中的自我追寻 出处:《中南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华莱士·史蒂文斯 《管风琴》 追寻 自我


【摘要】:在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坛上,华莱士·史蒂文斯是最具影响力的美国诗人之一,被称为“诗人的诗人”或“批评家的诗人”。他的第一部诗集《管风琴》(1923)更是充分地展示了他在艺术上的独创性,也因此被视为他诗歌创作中的杰作。 本文在细读诗作的基础上,运用荣格的个性化理论来解读《管风琴》。论文认为,史蒂文斯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在诗歌创作中有意识地借鉴分析心理学的成果来书写内心、寻找自我。对史蒂文斯来说,诗歌本身正是诗人自我的完美体现,是诗人充分展示自我活动的舞台,诗歌创作就是诗人表现自我和描述内心体验的过程,诗人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来揭示现代人的自我迷失和自我寻求的实质。《管风琴》注重表现主观世界,重视心理描写,而不是再现外部世界,将波德莱尔所开创的象征主义诗风引向了更加倾向于内心真实的表白。可以说《管风琴》就是诗人探求自我的心灵之旅。 本文由导论、正文、结论组成。导论部分综述史蒂文斯的诗歌,尤其是《管风琴》的评论,引出本文的理论基础即荣格个性化理论,并阐明运用这一理论解读《管风琴》的意义。正文第一章研究个性化的自我意识阶段。论文在阐述荣格阴影原型的理论基础上首先分析了主人公在自我意识产生之前“物我一体”的蒙昧状态,继而阐明了如何在阴影原型的推动下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并不断摆脱束缚,试图成为一个自由人的过程。第二章诠释个性化的自我冲突阶段。在《管风琴》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与自身的阿尼玛发生冲突,对于自身的阿尼玛原型经历了一个由顺从到反抗的过程。第三章探讨个性化的自我整合阶段,这是个性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本部分重点分析了《管风琴》中主人公如何对自身过度膨胀的双重人格面具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整合,实现一个和谐成熟的人格,从而找到真正的自我。第四章阐述个性化的自我实现阶段。自我的实现是个性化的最终目标,也是个性化的本质。主人公最终摆脱了压制,找到了自我,实现了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达到了人格上的“一体感”。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史蒂文斯是一位人类生存困境的探索者,他在《管风琴》中通过对人的个性化历程的描述展现出对人格和对自我寻求与实现的关注。这正是他一贯所倡导的,即以诗歌取代宗教。《管风琴》正是史蒂文斯在信仰危机时代帮助人们重新找回信仰的最好证明。
[Abstract]:In twentieth Century the American literary world, Wallace Stevens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merican poet, known as the "poet of poets" or "critics of the poet. His first collection of poems" organ > (1923) is fully demonstrated his originality in art, and therefore is regarded as his poetry in the creation of a masterpiece.
Based on reading poems, using Carl Jung's theory to interpret the "personalized organ.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Stevens paid attention to people's inner world, in the creation of poetry consciously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psychology to write the heart, find himself. For Stevens, poetry is the poet reflects the self perfection, is a poet the full display of self activity stage, poetry is the poet of self-expression and describing the inner experience of the poet, it is through this process. To reveal the essence of modern people's loss of the self and self seeking organ" focu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ubjective wor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rather than representing the outside world, Baudelaire created the symbolism style to tend to the true confession. It can be said "the organ > is the poet seek your own spiritual journey.
This paper consists of introduction, text,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part summarizes Stevens's poetry, especially the "organ > comments, this leads to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arl Jung theory of personalized, and clarify to apply this theory to interpret < > organ significance.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text on the stage of self consciousness. The personalized theoretical basis Carl Jung shadow prototype has first analyzed the state of ignorance" before the protagonist in the sense of self I one ", then explains how consciousness began to germinate and continue to ge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self in promoting the shadow prototype, trying to become a free man. Self conflict stage.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personalized interpretation of < tube the organ", conflict between protagonists and the Anima, for Anima's own prototype has experienced a process from passive compliance to rebellion.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a The self integration stage, it is crucial to individual step in the process. This part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organ > hero of its own to the excessive expansion of the dual persona adjustment and integration in time, the realization of a harmonious and mature personality, so as to find the true self. The fourth chapter expounds the personalized self the realization stage. Self realization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personalized, nature is personalized. The protagonist finally gets rid of the repression, found themselves, realize the harmony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o achieve the sense of" oneness "in personality.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whole thesis, draws a conclusion: Stevens is a human survival predicament of the explorer, his organ through the process of individuation > description of the < show of personality and self seeking attention and implementation. This is what he has always advocated, namely to replace religion. < > organ poetry it is the best proof of Stevens in the era of belief crisis to help people regain faith.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光;;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浅析陌生化手段在“聊斋形象”创作中的运用[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胡俐;黄春华;;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张静静;;人类苦难与艺术困境——论阿多诺的“奥斯威辛”命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情感化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梁文春;;从空间视域的角度解读茨威格的小说《象棋的故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10 郭雪峰;;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几点解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婧;;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重新思考《反美阴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张浩;;潜意识或无意识与创造性思维[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3 赵学勇;;叙事学视阈中的鲁迅阐释[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戴冠青;;朱熹的民间想象与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戴冠青;;用审美心胸打造诗意人生——论《陈明玉吟稿》的美学价值[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6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烨;;用精神分析批评解读《小镇畸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进;;“T——X——D——T”模式与重构之考[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6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9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岳婷婷;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孔德鑫;爱·摩·福斯特的“联结”之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齐晓雨;J·希利斯·米勒的重复观解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胡潇;跨文化视野中《喜福会》的文化因素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78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78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7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