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与人生—对《秀拉》中黑人女性新形象的建构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镜像与人生—对《秀拉》中黑人女性新形象的建构的分析 出处:《南昌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托妮·莫里森 《秀拉》 黑人女性 镜像阶段 寻求自我
【摘要】:一九七三年出版的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秀拉》在当时的美国文学批评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它被提名参加一九七五年美国书籍评奖的小说类评选。《秀拉》的故事时间跨度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至黑人民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它描写了同名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及其生长地区“底层”社区黑人生活的变迁。 至今为止,在国内极少有人专门运用精神分析学来分析和研究莫里森的作品,本篇论文运用了拉康精神分析学中的镜像阶段理论来解读《秀拉》这部小说。首先,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是有关人类儿童自我身份建构的一项理论,它本身有着丰富深刻的意义。拉康认为,镜像是自我的开端,是一切想象关系的开始。在随后的生活中,通过一系列与他人的认同,自我逐渐获得了一系列的身份。本文以镜像阶段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对这部作品中的三位黑人女性代表人物的身份、性格及行为方式的全面分析,剖析了秀拉和奈尔在深受种族压迫,性别歧视以及阶级压迫的非人的逆境中寻求自我的艰难历程,指出秀拉通过对祖母夏娃的认同,奈尔通过对好友秀拉的认同而使得“自我”得以形成。秀拉由于寻求自我的方式过于极端及性格原因,最终失败了。而奈尔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后最终走上了一条理性的寻求自我的道路。奈尔代表了黑人女性的新形象。奈尔的顿悟预示着黑人女性成功寻求自我的希望。 本文首先介绍了托妮·莫里森的生平及其作品,然后介绍了《秀拉》这部作品的内容和国内外对该部小说的研究状况。 论文第二章介绍了拉康、镜像阶段理论和自我身份的形成。 第三章运用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详细分析了秀拉的自我身份形成的过程及其结果。 本文第四章运用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详细讨论了奈尔的自我身份形成的过程及其结果。 论文第五章为结论。结论部分指出黑人女性只有走理性寻求自我的道路,采用正确的方式,坚持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获得同胞们的支持并与他们一起努力才能真正地获得独立和实现自我价值。
[Abstract]:In 1973, Toni Morrison's novel, Sula, caused a stir in 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at the time. It was nominated for the American Book Awards of 1975. The story spans from the end of world war I to the middle of 1960s, when the black civil rights movement and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rose. It describes the growing up of the protagonist of the same name and the region in which he grew up. The change of black life in the bottom of the community. Up to now, very few people in China specially use psychoanalysis to analyze and study Morrison's works. This thesis uses the mirror stage theory of Lacan psychoanalysis to interpret the novel "Saula". Firstly, Lacan's theory of mirror stage is a theory about the self-construction of human children's identity. It has a rich and profound meaning. Lacan believes that mirroring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self, the beginning of all imaginative relationships. In subsequent life, through a series of identification with other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irroring stage,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identity, character and behavior of the three black female representatives in this work.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ard course of Sura and Nair seeking themselves in the inhuman adversity of being oppressed by race, sex discrimination and class oppression, and points out that Sura identifies her grandmother Eve. Nair made the "self" possible through the recognition of good friend Sheila, who is too extreme and personality because of the way she seeks her self. It failed. And Nell, after a tortuous process, finally embarked on a coherent search for herself. Nair represented a new image of black women. Nair's epiphany heralded the success of black women in their quest for self. Hope.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oni Morrison's life and his works,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content of this work an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the novel. Chapter two introduces Lacan, the theory of mirror stage and the formation of self-identity. Chapter three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self-identity formation and its results by using Lacan's mirror stage theory. Chapter 4th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process and results of Nell's self-identity formation by using Lacan's mirror stage theory. Chapter 5th is the conclusion. The conclusion part points out that black women can only follow the road of rational seeking for themselves, adopt the correct way, adhere to the indomitable spirit of resistance. To truly achieve independence and self-worth by gaining the support of and working with fellow citizens.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成英,李道柏;试析《秀拉》中的黑人女性形象[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2 蒋欣欣;认同 反抗 超越——《秀拉》中黑人女性寻找自我的历程[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3期
3 崔美云;本我·自我·超我——评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秀拉》[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张冲;黑人·女人·人——美国当代黑人戏剧中的女性问题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1995年03期
5 周春;;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对话意识[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01期
6 周春;;文化表征与形象建构——黑人女性主义的大众文化批评[J];当代文坛;2006年01期
7 王稀;;从三个女性形象看黑人女性寻找自我的艰难[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5期
8 娄德欣;王丽波;;论《秀拉》中黑人女性的抗争精神[J];作家;2010年12期
9 刘捷;;美国黑人女作家格洛丽亚·内勒及其黑人女性四部曲[J];外国文学动态;1994年01期
10 王晓燕;刘锋;;露西尔·克利夫顿:黑人与女性的歌者[J];出版广角;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项星;;从《最蓝的眼睛》中的叙述者看黑人女性身份构建的困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孟令娟;;论《宠儿》中黑人女性的主体构建与自我解放[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丽秋;;“飞行”男性们身后的女性——试析《所罗门之歌》中的男女关系和女性地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陈晗;王群;俞建钰;郑彬;林星;李忆农;;硬皮病并肾癌1例报告[A];2011年华东六省一市风湿病学学术年会暨2011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徐佳雨;;从被毁的梦到梦的毁灭者——《最蓝的眼睛》中乔利的性扭曲探析[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冯丽君;;论《紫色》独特的书信体成长叙事方式[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当黑人女性走向成功[N];中国妇女报;2003年
2 ;美国黑人妇女的光荣与苦痛[N];中国妇女报;2004年
3 张田勘;刘翔夺冠的启示[N];健康报;2004年
4 沈小平;美国的“新潮”家庭[N];中国社会报;2000年
5 编译 本报记者 魏陈静;肥胖危害因“人种”而异[N];北京科技报;2004年
6 黄娇;异族通婚[N];中国商报;2001年
7 陆志城;出生体重影响高血压治疗效果[N];医药经济报;2002年
8 汤爱莉;美国两性工资差距在缩小[N];中国妇女报;2003年
9 刘仁慧;一个改变了社区的女企业家[N];财经时报;2002年
10 ;为读者隐私权而斗争的卡拉·黛安·海顿[N];中国妇女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冬梅;种族、性别与自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修树新;托妮·莫里森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荆兴梅;托妮·莫里森作品的后现代历史书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胡妮;托妮·莫里森小说的空间叙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田亚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阈下莫里森小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月芳;《秀拉》中黑人女性心理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谭淑林;《秀拉》中黑人女性的身份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3 万淑兰;镜像与人生—对《秀拉》中黑人女性新形象的建构的分析[D];南昌大学;2012年
4 何婕;论《秀拉》中的狂欢化人物与精神[D];重庆大学;2011年
5 许晓莉;《秀拉》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安徽大学;2011年
6 陈黎;被压迫的黑人女性[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7 李淑华;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艰难路程[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冬青;《秀拉》中的自我追寻[D];山东大学;2011年
9 沙原;近十年中美评论视野中的莫里森小说《秀拉》[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翠丽;对托尼.莫里森小说《秀拉》的女性主义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927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92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