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空白视角下对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的解读

发布时间:2018-01-09 23:26

  本文关键词:空白视角下对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的解读 出处:《语文建设》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到灯塔去》 空白 主题 情节


【摘要】:不同的读者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同样的道理,不同的读者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灯塔"。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意识流女作家,她用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敏锐的眼光和跳动的思维在小说《到灯塔去》中为我们展现了她独特的"空白"创作美。本文将在空白的视角下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进行解读,对其中的文学价值进行探讨。
[Abstract]:Different readers have their own "Hamlet" in their hearts, and in the same way, different readers have their own "lighthouses". Virginia Woolf is a famous female writer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n England. She uses her unique female perspective. Her keen vision and beating mind show us her unique "blankness" in the novel to the Lighthouse. This thesis will interpret Virginia Woolf's novel to the Lighthouse from a blank perspectiv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value of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河南平顶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空白本来是一种绘画创作技巧,本文引用的“空白”主要是指弗吉尼亚伍尔夫像画家一样,用有力的画笔在小说《到灯塔去》中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在小说《到灯塔去》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那种创作的独特的“空白”美,这也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小说中展现出来的深邃的文学思想。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岳峰;论《到灯塔去》的“非个人化”[J];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程晨;;维多利亚女性文学与中国五四以来的女性文学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2 王欣;张志君;;《到灯塔去》中象征意象的内在诗化意蕴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张叶;;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后印象主义艺术观[J];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4 彭霞;;On Woolf's Androgynous Thought and Artistic Creation:An Analysis of Lily Briscoe in To the Lighthouse[J];海外英语;2011年06期

5 王洁波;;试探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的创作技巧[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马雷;;在场的消抹——论《到灯塔去》中的叙述声音[J];青年文学家;2010年12期

7 宋岳礼;;灯塔般“完美”的女性——从“典型人物”谈《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的艺术魅力[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8 刘文婷;;从《到灯塔去》看伍尔夫的马克思主义女性观[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奋;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诗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秦一竹;心理与现实的完美结合[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2 熊芳;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水意象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眭小红;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诗化小说创作[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纪颜颜;英伦百合与中国水仙的契合[D];西南大学;2010年

5 章璐;再现《到灯塔去》中意识流特征的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爱琳;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非人格化”[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有为;;浅论《到灯塔去》的创作主题[J];文学教育(上);2010年05期

2 王胜钰;伍尔夫的母性中心世界——论《到灯塔去》的主题[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苏宜梅;;借物传情话意象——《儿子与情人》中的意象赏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汪江峰;;换个方式读鲁迅[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年03期

5 赵小燕;;《呼啸山庄》中哥特式特征的运用(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2期

6 王蕾;;人格结构理论与《到灯塔去》[J];青年文学家;2009年15期

7 冯柯;试论视觉传达设计中“空白”留取的艺术价值[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倪坤鹏;;论《到灯塔去》与《私人生活》中的母女关系[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9期

9 刘春芳;;《到灯塔去》的情感拯救主题[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杜馨;;追寻心中的“灯塔”——浅析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的意象元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建刚;;狂欢:一种颠覆的基调——论《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狂欢化主题[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赵光慧;;美国黑人文学主题初探[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3 段兆麟;;以竹林为主题休闲农场经营管理[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主题:“The Global World and China's Media Environment”[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刘倩琦;葛永军;吴昊;;科技信息多维概念模型的建立[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学术论文集(第三辑)[C];2008年

6 赵利;廖闻剑;彭艳兵;;基于中文主题的垃圾邮件过滤方法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7 吴德伟;;“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四川卷)[C];2010年

8 许薇;;“她者”的困境与拯救——《到灯塔去》中边缘女性莉丽·布里斯科的女性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秦成军;;约翰·阿什贝利诗歌简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赵炳章;;扩大内需是我国发展经济的主题[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九次年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殊逊;“网络与书”提倡主题阅读[N];中国文化报;2005年

2 早报记者 乐琰;“主题”开发再掀投资潮[N];东方早报;2005年

3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N];中国邮政报;2005年

4 曹玉松;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主题[N];中煤地质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章国斌;全国旅交会唱响红色主题[N];江南游报;2005年

6 记者 施建 实习生 赖丹花;购物中心初尝“层层主题文化”[N];民营经济报;2005年

7 记者 黄景莉 夏水夫;长三角16城市行谋划房贷发展[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5年

8 沙建国 董克菊;最佳主题党日:帮民富 暖民心[N];中国档案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黄哲雯;接送市场还要空白多久?[N];工人日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尹红 通讯员 李传淑;人文关怀成为管理主题[N];常德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跃敏;基于主题和主体框架的工程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曹林红;“国民性”主题的流变与中国现代文学[D];吉林大学;2007年

3 易乐湘;马克·吐温青少年题材小说的多主题透视[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尤海燕;明代折子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定权;自动主题搜索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3年

6 王玉玲;论中国工业化的主体和主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8 叶永胜;现代中国家族叙事文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亮;晚唐乐府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晶;从革命女性到女性革命[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中莲;《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不确定性[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2 赵双花;论五四前后小说译作对创作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静;张祜纪游诗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4 迟海;论宋词中的“悲秋”与“士不遇”主题(北宋篇)[D];吉林大学;2007年

5 王良彬;从浅唱低吟到泛着阵痛的独语[D];西南大学;2007年

6 彭颖;艺术的纸[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7 侯冠华;产品形象在家电产品外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8 夏君;弗洛伊德主义对《我弥留之际》之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叶旭军;深刻广博的主题 新颖独到的手法[D];浙江大学;2002年

10 刘焱;狄金森作品中的“主人”主题[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029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029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0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