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黑暗之心》的原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7 20:32

  本文关键词:《黑暗之心》的原型研究 出处:《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康拉德 原型 母题


【摘要】:康拉德是一位波兰出生的英国作家,在他的一生中,他创作了无数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基于康拉德特殊的成长经历,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康拉德擅长创作一种框架的叙述方式—一个故事被套在另一个故事当中。而且通常都存在着一个叫马洛的叙述者将整个故事叙述给大家。在这种框架的叙述方式下,大多数读者都会觉得康拉德的作品很令人费解。然而,正是由于这种叙述方式,康拉德赢得了无数文学评论家的赞赏。同时这也成为了康拉德的一个写作特点。 除此以外,由于康拉德特殊的成长背景—他的祖国,波兰曾经被俄国和其他几个国家侵略过多次,再加上康拉德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的作品无疑会带有一种殖民主义的色彩。《黑暗之心》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挖掘这篇小说的深层意义的新的方法。这篇论文旨在分析不同事件,人物和意象的原型,从而进一步阐释出康拉德写这篇小说的深层含义—即揭示出帝国主义者的贪婪嘴脸。 本篇论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康拉德的基本信息—成长背景以及写作风格。除此以外,原型批评的发展以及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也会在这部分提及。 第二部分会向人们阐释出这部小说中不同人物,事件以及意象的原型,这部分也是整个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通过对这些原型的分析,读者们可以发现帝国主义者侵略刚果的邪恶目的。除此以外,读者们也可以感受到刚果人民和康拉德的相似之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都是殖民主义的受害者。通过原型分析,人们可以感受到刚果人民的悲惨命运。 第三部分分析了这不小说中的几个母题:堕落与救赎,贪婪,非理性和成长小说。这部分也是上一个部分的升华。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分析,读者就能够进一步感受到殖民者的邪恶。同时,,人们也能感受到康拉德对于人性的思考。 第四部分是对前面部分的总结。通过原型分析,人们能够对这篇小说和康拉德的写作风格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Abstract]:Conrad is a Polish-born British writer. In his life, he has created numerous influential works based on Conrad's special growth experience. He developed his own unique style of writing. Conrad was good at creating a frame of narration-one story was wrapped in another story, and there was usually a narrator named Marlowe who told the whole story. Here you go. In this frame of description. Most readers find Conrad's work puzzling, however, because of this narrative. Conrad has won praise from numerous literary critics, which has also become a writing feature of Conrad. In addition, because of Conrad's special background of upbringing-his country, Poland had been invaded many times by Russia and several other countries, coupled with Conrad's patriotism. "the Heart of Darkness" is one such example. Frey's archetypal criticism theory provides a new way to dig into the deep meaning of the novel.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different events. The archetypes of characters and images further explain the deep meaning of Conrad's writing this novel, that is, to reveal the greedy face of the imperialists. This thesis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introduces Conrad's basic information-background of growth and writing style. The development of archetypal criticism and Frey's archetypal criticism theory will also be mentioned in this part. The second part will explain the archetypes of different characters, events and images in the novel, which i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se archetypes. Readers can see the evil purpose of the imperialists' invasion of Congo. In addition, they can also feel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Congolese people and Conrad, because in a sense. They are all victims of colonialism. Through archetypal analysis, the tragic fate of the Congolese people can be felt. The third part analyzes several motifs in this novel: depravity and redemption, greed, irrational and upbringing novels. This part is also the sublimation of the previous part. The reader can feel the evil of the colonists further, at the same time, people can feel Conrad's thinking about human nature. Part 4th is a summary of the previous part. Through prototype analysis, peopl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ovel and Conrad's writing style.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明业;;身份的困惑——康拉德小说《吉姆爷》解读[J];唐山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杨文;;浅议康拉德小说中的神秘人物——马洛[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3 杨欣欣;杜明业;;论小说中的地理空间建构[J];社会科学家;2011年06期

4 刘少杰;;剖析约瑟夫·康拉德的独特创作风格[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7期

5 刘军艳;蒋晶;;论《诺斯特罗莫》中的道德内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6 李强;;海子与康拉德悲情意象的建构[J];文学教育(下);2011年06期

7 张富强;曾竹青;;《黑暗的心》——探寻自我之旅[J];成才之路;2011年18期

8 王婷婷;;康拉德与帝国主义:以《台风》为个案[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9 李昂;;《诺斯特罗莫》的意义[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3期

10 赵晓颖;;《吉姆爷》中的二重性及其根源探析[J];海外英语;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倩;;谈康拉德小说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选择[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易敬松;伍忠良;;双船地震方法技术难点简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A Historical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on Surprising Discoveries in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2004)论文选集[C];2004年

4 王明珂;;中国古代考古惊人发现的历史人类学研究[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东亚古代文化的交流”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于建华;;文明和人性的挽歌——《黑暗的中心》和《吉姆爷》主题谈[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6 王松林;;小说“非个性化”叙述背后的道德关怀[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明柯;;汉藏历史关系的新思考:兼论反思性历史研究(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8 ;Altered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communities favoring invasive weed 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l competition over natives[A];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论文摘要集——“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C];2010年

9 吕洪灵;;《黑暗的心》:从叙述结构至语言与现实的关系[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10 郭海燕;石乐波;;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nglish-Chinese word order——Chinese learner's confusion on the objective clause[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宁一中;康拉德与剑桥大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江文兵;希尔顿Doubletree首入北京[N];北京商报;2007年

3 吴哲邋张启;波兰团秀美食 领事力推“必高思”[N];南方日报;2008年

4 岳志勇 王文阁;康拉德·魏德曼——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友好使者[N];陕西日报;2002年

5 潘小松;童年的约瑟夫·康拉德[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吴晓梅;环保要以客人为本[N];中国旅游报;2010年

7 孙喜庭 实习生 侯颖 本报记者 李兵;德国老专家情系中国企业[N];锦州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王夏斐;文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二)[N];杭州日报;2008年

9 刘钢;世界贩卖人口犯罪活动日渐猖獗[N];中国社会报;2008年

10 陈侗;海洋中的文学[N];文汇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美萍;康拉德与浪漫主义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文军;自我、他者、世界[D];山东大学;2011年

3 庞伟奇;直面虚无的灵魂救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胡强;“焦虑时代”中的“道德现实主义”[D];浙江大学;2006年

5 王松林;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赵丽娟;罗伯特·骚塞史诗中的二元对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岳峰;二十世纪英国小说中的非洲形象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8 陈广兴;康拉德小说情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9 符传丰;老舍短篇小说论[D];复旦大学;2007年

10 罗杰鹦;英国小说中的视觉召唤[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楠;《黑暗之心》的原型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鹏;康拉德小说双希文化冲突的表现及原因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田红;论康拉德海洋小说中的生态观与生命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陈超;康拉德的复调:对《黑暗的心》的巴赫金式解读[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1年

5 顾琰菲;康拉德《密探》中的狂欢世界探微[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魏祯;康拉德丛林小说中的“黑暗”:基于生态批评视野下的解读[D];宁波大学;2011年

7 杨露yN;疏离与责任:康拉德精神之核[D];苏州大学;2003年

8 刘旭彩;康拉德—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D];吉林大学;2004年

9 夏雅仙;他者的世界——康拉德作品中的女性[D];浙江大学;2004年

10 洪永娟;[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37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37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f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