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鬼魂”说起——《哈姆莱特》重读
本文关键词:从“鬼魂”说起——《哈姆莱特》重读 出处:《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哈姆莱特》是通过"鬼魂"这一异象及其话语构筑的一个"看似"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复仇的表象之下,是逝者借生者的记忆延留人间的渴望,是伟大精神凭言说永驻世间的希冀。在延宕的表象之下,是哈姆莱特身处变革时代,预感以一己之力无法担当"重整乾坤"重任的焦虑,是他勇于担当重负时主动的精神探索。生命的永恒和使命的传递,都由话语和言说予以承载。
[Abstract]:Hamlet is a "seemingly" world constructed by the vision of "ghost" and its words. In this world, under the appearance of revenge, it is the desire of the dead to live on the memory of the living. Under the appearance of delay, Hamlet is in the era of change, premonstrating the anxiety that Hamlet can not take on the task of "reforming the world" with his own power. The eternal life and mission are carried by words and words.
【作者单位】: 大连大学文学院;
【基金】: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古希腊神话中的生态意识研究”【项目批号:11BWW05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61.073
【正文快照】: 四百多年来,学界对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的解读兴趣经久不衰,研究成果涉及作品的方方面面。其中,鬼魂、复仇主题和哈姆莱特的“延宕”,成为研究的主要对象。而这源于《哈姆莱特》特殊的文本构造——“异象”与“话语”构筑的深度文本。在这样的文本中,具体情节和主题都获得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宪强;《哈姆莱特》的文化积淀与时代精神[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2 邹颉;试论《哈姆莱特》中的鬼魂[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廖炜春;《哈姆莱特》与文艺复兴英国复仇悲剧[J];国外文学;1998年04期
4 欧内斯特·琼斯 ,李无忌 ,赵继新;对《哈姆莱特》所作的精神分析的解释[J];东疆学刊;1988年Z1期
5 李景尧;研读原著 共同参与——《哈姆莱特》教学札记[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6 肖锦龙;批评视角与西方《哈姆莱特》评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
7 惠继东;中西悲剧中的复仇鬼魂——《哈姆莱特》与《窦娥冤》比较[J];固原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8 任明耀;《哈姆莱特》在中国[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4年01期
9 吴光耀;从《哈姆莱特》演出谈形式多样化[J];文艺研究;1983年02期
10 曹萍;莎剧中的鬼魂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关小彬;;由话语蕴藉看当下文学的审美性缺失[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2 陈齐林;;《最后一次的演讲》的话语衔接规律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何刚;;话语的文化动力学[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徐静;;从语用的角度解析艾米莉悲剧命运的成因[A];贵州省外语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肖惠萍;;《另一次死亡》的话语批评与反批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宋德发;;道德的相对性与历史性——解读《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伦理意蕴[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阙维民;;历史地理学科有理论吗?——A·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译感[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郝雁南;赵婵;;谈谈感叹词well[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张俊峰;;传说、仪式与秩序:山西泉域社会“水母娘娘”信仰解读[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宏威 柳州日报社;略议诊治“机关话语病”[N];柳州日报;2009年
2 媒体人士 居鹏;传销的话语陷阱[N];东方早报;2011年
3 杨正润;《哈姆莱特》是自传剧吗?[N];文艺报;2002年
4 韩立勇(书评人);年度文化观察:草根话语与精英话语的空间嬗变[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5 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 吴鹏;话语研究应具备中华文化气质[N];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吴静男;警惕“香火经济”鬼魂重现[N];工人日报;2001年
7 邬蔚群;中西文学的复仇主题[N];文艺报;2011年
8 南之默;话语断裂下的改革之难[N];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郭 建;何为“午时三刻”[N];人民法院报;2003年
10 牛学智;散文话语、流行价值与文化风向[N];文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德煜;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复仇主题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艳;五四运动阐释史研究(1919-1949)[D];浙江大学;2005年
3 沈俊强;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合作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苏东晓;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5 汤伟丽;“欧美尼德斯”之魅[D];复旦大学;2009年
6 彭保良;迪斯尼电影中“他者身份”的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7 黄伟;《日瓦戈医生》在中国[D];暨南大学;2006年
8 袁红涛;论新文学中宗族叙事的演进[D];复旦大学;2005年
9 林晓云;第二性的权力话语:论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形态及特征[D];复旦大学;2006年
10 铁省林;哈贝马斯宗教哲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亚丽;中西方复仇主题研究[D];湖北大学;2011年
2 吴红莲;论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D];延边大学;2003年
3 周珊;《哈姆莱特》中的死亡意象与基督教观念[D];苏州大学;2011年
4 崔凌;电视谈话节目中的权力:话语的建构效果[D];山东大学;2010年
5 陈石磊;基于拟剧论视角的法庭冲突话语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6 俞春玲;新时期家族小说中的性别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宁;地域歧视的话语、权力与真相[D];吉林大学;2005年
8 丰帆;我国媒体对“农民工”报道的内容分析与话语探讨[D];暨南大学;2005年
9 欧阳洁;教育过程中教师权力与学生权利关系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金银华;日本大众文学对文化民族主义的解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39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39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