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艰难时世》与《劳苦世界》:从“诗”到“史”的演变

发布时间:2018-01-19 19:51

  本文关键词: 狄更斯 《艰难时世》 《劳苦世界》 意象系统 象征 功利主义 出处:《外国文学》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是《艰难时世》最大的特点,这个特点对早期西方评论家们而言是缺点,对伍光建而言却是优点。不论是缺点还是优点,他们都不太了解这种结构和语言背后的东西。《艰难时世》是一个以完整的意象系统构筑起来的象征主义作品,它以诗意的象征对抗功利主义的"事实"哲学,关键意象的使用、重复与叠加有效地表达了作者对维多利亚文明的种种非人性现象的失望与关切。《劳苦世界》以传统中国白话小说为模板节译《艰难时世》,留取主要故事和人物,却省去了大部分意象,把"诗"译成了"史"。对《劳苦世界》的细读,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原著的象征性意象系统,全面了解它的布局与功用。
[Abstract]:Rigorous structure and refined language are the greatest characteristics of "hard times". This feature is a weakness for early western critics, but an advantage for Wu Guangjian, whether it is a weakness or an advantage. "hard times" is a symbolic work constructed with a complete image system, and it confronts utilitarian "fact" philosophy with poetic symbolism. The use of key images effectively expresses the author's disappointment and concern about the inhuman phenomena of the Victorian civilization. The main stories and characters are retained, but most of the images are omitted, and the poem is translated into the History. The detailed reading of the World of toil is helpful for us to examine the symbolic image system of the original from another angle. Fully understand its layout and func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英语系;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劳苦世界》是《艰难时世》(HardTimes)的第一个中译本,也是以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为模板制作的节译本。伍光建之所以看上这部小说是因为它“重天理人情”,“部署结构。无不先有成竹在胸。”(迭更斯:译者序)。也就是说,他选择这部作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形式规整,布局巧妙,文字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晓兰;腐朽之力:狄更斯小说中的废墟意象[J];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04期

2 蔡明水;狄更斯的象征手法初探[J];外国文学研究;1985年02期

3 傅云霞;狄更斯象征艺术的诗化效果[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强;;浪漫现实主义中的仁爱精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2 廖利萍;;老舍和狄更斯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比较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3 周雨;;“小”中见“大”——浅析狄更斯奇想短篇小说《信号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4 孙晓冲;;浅析《大卫·科波菲尔》中“手”的重复意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5 伍婧;;《匹克威克外传》之成人童话的文学结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6 韩加明;英国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小说叙事理论综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燕艳;;浅谈冰心与狄更斯创作中的儿童形象[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孙达丹;;《双城记》中的法律与社会[J];长城;2009年12期

9 段绍俊;;《雾都孤儿》中情节的重构——狄更斯小说影视改编研究[J];长城;2011年04期

10 王春会;;浅析《远大前程》主人公匹普的性格发展[J];长城;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悦;;体制下的牺牲品——《荒凉山庄》中的法律机器[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增;龙瑞翠;;《荒凉山庄》阶级人物的道德伦理学分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曾小月;;生态批评视野中的狄更斯小说研究[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高兰;利维斯与英国小说传统的重估[D];吉林大学;2009年

2 郭杨;林译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胡桥;衡平法的道路[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4 蔡熙;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940-2010年)[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白;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836-1939年)[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朱婷婷;西方小说空间符号功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7 陈静;压制、惩罚、异化:狄更斯主要作品中的空间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一春;狄更斯与英国流浪汉小说传统[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李红;试论查尔斯·狄更斯小说情节中的巧合[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孔瑞;小说《雾都孤儿》中前景化特征的文体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4 董彦;19、20世纪之交美国小说中的“纽约”[D];吉林大学;2011年

5 周坤;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家族小说中的“废墟”意象[D];吉林大学;2011年

6 蒋波;狄更斯笔下的正面男主人公与其周围女性间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忠纯;论基督教(圣经)对狄更斯小说创作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邓洪艳;狄更斯笔下的讽刺型女性形象[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颖深;《远大前程》中的异化现象[D];外交学院;2011年

10 疏荐;对《圣诞颂歌》的新历史主义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艳虹;;狄更斯《艰难时世》的象征手法分析[J];作家;2011年16期

2 白淑杰;现实主义的人民性——试析狄更斯作品的人道主义思想[J];青海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3 张艳红,薛红;从《艰难时世》看狄更斯小说的人物刻画[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04期

4 罗兰·麦克马斯特 ,无忌;评《远大前程》[J];东疆学刊;1989年03期

5 李鸿泉;维多利亚盛世的女性悲歌——狄更斯与萨克雷笔下的女性群象[J];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03期

6 潘秋琳,彭小强;浅析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郭珊宝;狄更斯的儿童形象初探[J];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01期

8 臧传真;臧良;;简论狄更斯《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J];枣庄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9 张敏杰;;狄更斯的《耶稣生涯》[J];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01期

10 王治国;;谈新译《大卫·考坡菲》[J];读书;198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曾小月;;生态批评视野中的狄更斯小说研究[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增;龙瑞翠;;《荒凉山庄》阶级人物的道德伦理学分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袁玉梅;;人伦的困惑与反思——对《董贝父子》中“家庭怪状”的思考[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傅超波;邢亦平;;从“绝望”到“盼望”——从《艰难时世》中看到的希望(英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孙汉云;;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妇女社会地位问题[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6 李悦;;体制下的牺牲品——《荒凉山庄》中的法律机器[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陆建德;西方落日之处[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张玲;追寻狄更斯到澳州[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贺卫方;狄更斯论法袍的效用[N];南方周末;2008年

4 成寒;伦敦一文人[N];深圳商报;2004年

5 子雨;19世纪小说的文学社会学意义及其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王蒙;“丑小鸭”和“狄更斯模式”的现实意义[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大卫·伊格内休斯 美国《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在阅读之中[N];经济观察报;2007年

8 朱绩崧;为谁吟唱圣诞歌?[N];东方早报;2009年

9 康慨;众作家集体起意烧书为哪般[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王春雨(编辑);小说归小说 历史归历史[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白;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836-1939年)[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蔡熙;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940-2010年)[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高兰;利维斯与英国小说传统的重估[D];吉林大学;2009年

4 陈静;压制、惩罚、异化:狄更斯主要作品中的空间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梁建东;埃德蒙·威尔逊的文学批评研究(1914-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6 范若恩;麻木的群氓文学流变视野中的《裘力斯·凯撒》群氓场景反思[D];复旦大学;2012年

7 许丽青;钱钟书与英国文学[D];复旦大学;2010年

8 耿潇;安东尼·特罗洛普小说世界中的欲望主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雅楠;从狄更斯两部后期作品的特色看狄更斯的童话情结[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2 罗唐玲;狄更斯小说中人物的异化[D];湘潭大学;2012年

3 陈双双;《艰难时世》中的人格结构[D];中南大学;2011年

4 魏桂秋;狄更斯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简丽华;论狄更斯小说中的天使形象[D];湘潭大学;2012年

6 杨熹;论狄更斯作品商人形象的异化特征[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忠纯;论基督教(圣经)对狄更斯小说创作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卢佳;狄更斯与英国小说中的道德训诫传统[D];湘潭大学;2011年

9 唐绫;亦神亦奴的女性—狄更斯小说中的父权意识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10 唐晓玉;狄更斯小说中的传奇世界建构[D];黑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45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45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d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