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消费文化的伦理思考——论达雷尔小说《阿芙罗狄特的反抗》
本文关键词: 后现代消费文化 伦理 劳伦斯·达雷尔 《阿芙罗狄蒂的反抗》 出处:《山东外语教学》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阿芙罗狄特的反抗》劳伦斯·达雷尔实现了对后现代消费文化在虚拟小说世界中的构拟与批判。小说中梅林公司建立的全球范围内的商业帝国是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微缩景观。通过对发明者、公司、产品和消费者之间复杂伦理关系的描述,达雷尔为读者提出了一系列后现代消费文化下的伦理真空和伦理危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达雷尔意在指出:消费者个人层面上理性意志的觉醒和有德、有志且处于权力阶层的"有机知识分子们"果敢、正确的伦理判断和伦理选择,才是遏制后现代消费文化中人们的"兽性因子",回归"人性因子"的有效途径。
[Abstract]:"revolt by Aphrodite." Laurence Darrell realizes the construction and critique of postmodern consumer culture in the fictional novel world. In the novel, Merlin's global business empire is postmodern elimination. A cultural miniature of landscape. Through the inventor. Description of complex eth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mpanies, products and consumers. Darrell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ethical vacuum and ethical crisis in post-modern consumer culture. Darrell is intended to point out: the awakening and virtue of rational will on the individual level of consumers. The "organic intellectuals" who have the ambition and are in the power class are bold, correct ethical judgments and ethical choices, which are the "animal factors" to curb the post-modern consumption culture. The effective way to return to "human nature factor".
【作者单位】: 大连外国语大学应用英语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劳伦斯·达雷尔研究”(项目编号:13CWW018) 第53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伦理选择与价值评判——劳伦斯·达雷尔研究”(项目编号:2013M531715)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项目编号:12&ZD17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英国著名现当代小说家劳伦斯·达雷尔(Lawrence Dur-rell,1912-1990)的“双层小说”(double-decker novel)《阿芙罗狄特的反抗》(The Revolt of Aphrodite)包含《彼时》(Tunc,1968)和《永不》(Nunquam,1970)两部小说。英美文学评论界对这两部小说的评论褒贬不一。《时代周刊》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罗钢;西方消费文化理论述评(上)[J];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05期
2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3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6期
4 吴晓江;;浮士德精神与西方科技文化——纪念爱好科学的杰出诗人和思想家歌德诞辰260周年[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寇国庆;萨义德论知识分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汪杨;“飘”年代的女性物语——对林白小说的再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田义贵;;试论《红岩》文本的传播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张鹏飞;;论新生代女性文学的审美情趣[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张倩;;文本·现象·文化——媒介批评视野中的博客写作[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洪永稳;;美学教学的难点与解决方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勇;;从知识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王一川;;论艺术公赏力——艺术学与美学的一个新关键词[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张文东;;“诗性”的文学与批评的“诗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4 徐晓峰;刘君;;品牌的文化底蕴[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周宇;;城市转型下创意产业空间的生产——以上海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赵勇;;学者上电视与知识分子的缺席——以《百家讲坛》为例[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艳丽;论漫画的影视剧改编[D];河北大学;2009年
2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汪玉;当代消费文化对室内环境设计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沈丽琴;论广告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君;论詹姆逊的全球化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9 陈琦;大众文化叙事下的媒介公信力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邓颢;娱乐化浪潮下的湖南卫视娱乐节目探析[D];湘潭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2 王克迪;从科学大师到灵魂出卖者——勒纳德其人其事[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年03期
3 王克迪;浮士德式的科学家——斯塔克其人其事[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长墀;审美主体与伦理主体的比较研究[J];现代哲学;2004年02期
2 钟一彪;;后现代消费:青少年娱乐亚文化及其发生[J];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01期
3 朱汉民;儒家主体性伦理和安身立命[J];求索;1993年02期
4 李立;;后现代伦理主体的审美化倾向及其现实困境[J];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5 刘怀光;孙秀款;;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展与新型伦理主体的兴起[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胡贤鑫;从群体伦理到类伦理——伦理的历史走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05期
7 吴贻玉;;从“沙滩上的脸”到主体的“回归”——论福柯主体场域的变迁[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04期
8 杨盛军;;环境代际正义的实现——论三种伦理主体的道德建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彭勇;;列维纳斯他异性伦理中美学的位置[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周兰桂;;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审美焦虑”[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润珍;武杰;;跨学科视野下的工程伦理[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汪民安;人:海滩上的一张脸[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徐启建 杜悦;人文建设在大众消费文化中突围[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康健;从对抗伦理到共生伦理[N];学习时报;2000年
4 青岛大学校长 徐建培;培育新世纪大学精神[N];光明日报;2002年
5 樊浩;高技术的伦理—道德悖论及其文化战略[N];光明日报;2004年
6 黑龙江大学 孙庆斌;他者视域中的主体性向度[N];光明日报;2009年
7 上海师范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 苏令银;当代西方休闲伦理研究:历史、焦点与问题[N];光明日报;2009年
8 张晶;学术如何端正[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彬;劳伦斯·达雷尔《亚历山大四重奏》中的自我嬗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渝;论宽恕[D];西南大学;2012年
2 郭晓林;交往德性论[D];西南大学;2011年
3 范晓光;道德话语的当代建构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关婷;论福柯生存美学的主体性原则[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彦;列维纳斯主体观探究[D];辽宁大学;2011年
6 余雪皎;“人肉搜索”现象的伦理探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7 马岢原;肯·克西《飞越疯人院》的福柯式解读[D];兰州大学;2012年
8 杨勇;伦理叙事与叙事伦理:郁达夫小说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李晓芳;论福柯的身体关怀[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高岩;类伦理视角下科技伦理观的构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45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45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