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距离”:“理论之后”的伊格尔顿研究关键词
本文关键词: 理论 反思 科学 意识形态 距离 伊格尔顿 出处:《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如何把握伊格尔顿近年来出现的所谓"神学转向",如何平衡其学术研究中的科学理念与形而上探讨中的信仰诉求,是国内伊格尔顿研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在《理论之后》一书中同时出现对理论的猛烈批判和热情期待,表明"理论"秉承一种保持距离的、反思的、既置身其中又超然物外的逻辑。反思的距离是科学与研究对象之间的距离。理解了"科学"二字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含义,就易于解释伊格尔顿数十年来学术焦点的转换历程。伊格尔顿谈论政治、宗教、伦理、意识形态和文学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反思我们的生存境遇,他近年来所做的努力是和现状保持距离的种种尝试。
[Abstract]:How to grasp the so-called "theological turn" that Eagleton has appeared in recent years, and how to balance the scientific idea in his academic research with the belief demand in metaphysical discussion. It is a problem that must be solved first in the domestic Eagleton study. In the book after Theory, there is a fierce criticism and enthusiastic expectation of theory, which shows that "theory" inherits a kind of keeping distance and introspection. The distance of reflection is the distance between science and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the word "science" at different stages are understood. It's easy to explain Eagleton's decades of shifting academic focus. Eagleton talks about politics, religion, ethics.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ideological and literary problems is to reflect on our living conditions beyond a certain distance. His efforts in recent years are attempts to keep distance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基本文学理论观念的演进与论争研究”(项目编号:10BZW01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61.06
【正文快照】: 近年来,在文学领域大名鼎鼎的伊格尔顿在形而上学领域颇多建树,甚至与新无神论者辩论上帝是否存在,出版了《神圣的恐怖》(2005)、《理性、信仰与革命:对上帝争论的反思》(2009)、《论邪恶》(2010)等一系列著作。国内有学者因此提出:伊格尔顿在2000年之后明确地出现了“神学转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晓群;理论的现状与未来[J];外国文学;2004年06期
2 耿幼壮;;编者絮语: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神学[J];基督教文化学刊;2010年02期
3 余虹;理论过剩与现代思想的命运[J];文艺研究;2005年11期
4 谭好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边界、问题与方法——一个基于问题意识的历史反思和创新展望[J];文史哲;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英雪;;英国资本主义的崛起与女性意识觉醒之关联——重读《简·爱》[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2 黄敏;;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李艳丰;论艺术生产时代的艺术家[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4 齐长立;辩证法:马克思怎样改造了黑格尔[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 董学文,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陶庭马;方文;;论马克思哲学中的“费尔巴哈派”阶段[J];北方论丛;2009年02期
7 张帆;;苏联文学的批评及其反思[J];北方论丛;2012年02期
8 江智萍;围困主体与主体突围——浅谈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与文艺观[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张秀琴;;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郑忆石;“一元决定”与“多元决定”——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矛盾观的解读[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础与路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许继红;;透过“感觉结构”看威廉斯的文化整体论[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谢梅;;消费影响下的当代新闻价值观反思与建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胡大平;;马克思最初遭遇生产力问题的语境、理论逻辑和意义——兼论马克思文本解读的若干原则[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6 张盾;;怎样理解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哲学观的激进解读[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高凯征(高楠);;文学的道德价值[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8 梁婷;杨义行;;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在20世纪中国的流变及其影响[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9 董学文;;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与文学本质问题——兼及“审美意识形态论”分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王杰;;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郁卉;政治实践与思想干预[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吴永华;现代自由的谱系:从卢梭、黑格尔到马克思[D];吉林大学;2011年
3 董海浪;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罗昔明;消费主义视域下经典的生成与延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双花;可能与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广海;“革命文学”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D];北京大学;2011年
7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许勇为;马尔库塞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段鹏飞;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施虹;开放与展望—艺术品整合营销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4 吴嗣勇;战争岁月里的文化生命[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周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吸引力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清道;谛悉忧郁的愁思[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燕敏;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与嬗变[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8 赵洪涛;我国媒介生态下电视节目制播分离现状及趋势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保春;论废名文艺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郭磊;论马克思主体性尺度的变革[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林;;“斯坦贝克问题”的反思[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马娅;论格拉斯的《但泽三部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陈刚;梁家胜;;再回田野:对民间文学研究现状的反思[J];枣庄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孔瑞;;是“巫婆”,还是“勇者“”智者”?——反思《灵感女孩》中的“东方主义”[J];名作欣赏;2010年15期
5 余一中;20世纪80-90年代俄罗斯文学中的“世纪末”意识[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诸光,夏桃珍,饶晓明;内心成长主题的文本比较研究——Araby和The Garden Party对照赏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朱文斌;对新马华文文学史撰写及其文学大系编纂之研究[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彼得·圣吉;普拉萨德;梁尚炜;;连续的反思[J];21世纪商业评论;2007年06期
9 董岩;;试论《弗兰肯斯坦》小说中的浪漫主义“激情”及其反思[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10 王维;;俄罗斯奇幻文学作品——《守夜人》的写实性[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齐阳;;布宁文学作品在中国的接受情况[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姜博;;后现代意识形态下遗失的美国梦——浅析琼·狄第恩的《向伯利恒跋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赵永波;;浅议“垮掉派”文学的“垮掉”价值[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周计武;;现代主义的焦虑[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王小航;;母性的枷锁——读凯特·肖班的《觉醒》[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侯志勇;;《贝尼托·切莱诺》中人物的语言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何云波;;苏联模式与中国文论话语转型[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邱畅;;中国形象在美国小说中的误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9 李增;龙瑞翠;;《荒凉山庄》阶级人物的道德伦理学分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郭跃华;;《蝴蝶君》中的霸权主义意识形态[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陆薇;以哥特叙事烛照华裔美国文学[N];文艺报;2009年
2 金浪;穿越“镜中森林”的阅读冒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张捷;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的反思[N];文艺报;2001年
4 王杨;“历史·记忆·文学”学术研讨会召开[N];文艺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跋列兰;莱辛:超越性别的时代书写者[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6 张和龙;《论美》:文化冲突的艺术再现[N];文艺报;2006年
7 张和龙;《大海》——艺术的胜利[N];文艺报;2006年
8 林精华;如何认识中国的俄罗斯问题[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9 张黎;德意志民族的记忆和心声[N];人民日报;2005年
10 水棍;纸上的“诺亚方舟”[N];中国邮政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戚咏梅;深陷重围的骑士精神——高文诗人及其《高文爵士和绿色骑士》[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董亦佳;杰姆逊的文本阐释理论与阐释实践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张伟;詹姆逊与乌托邦理论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4 李宝鸿;通往自省的道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李时学;20世纪西方左翼戏剧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于冬云;厄内斯特·海明威与现代性的悖论[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马广利;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阎伟;萨特的叙事之旅[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荆兴梅;托妮·莫里森作品的后现代历史书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饶静;太初有言—诺思洛普·弗莱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宇;反思东方主义传统[D];西南大学;2007年
2 邱皓;行进之路上的思问者[D];四川大学;2007年
3 陈小玲;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现代性反思[D];贵州大学;2008年
4 王晓媛;走出父权话语的樊篱[D];武汉大学;2005年
5 徐燕;黑色浪漫主义[D];安徽大学;2007年
6 张妍;论斯坦贝克在《伊甸之东》中对东方主义的反思[D];辽宁大学;2008年
7 徐夏萍;罗伯特·瓦尔泽散文《致火炉》的阐释[D];浙江大学;2007年
8 冯舒奕;时隐时现的福克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肖丰;詹姆逊意识形态分析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吴慧敏;《飘》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重写[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497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49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