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傲慢与偏见》喜剧性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 戏剧性 喜剧性 人物性格 人物对话 出处:《语文建设》2013年2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汀的著名作品。这部小说主要是以日常生活为主要素材,形象地展示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尚未十分开放的英国对于婚姻的各种态度。本书以男主人公达西和女主人公伊利莎白曲折浪漫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不同人对于婚姻的不同态度,既充满戏剧性,也充满了喜剧性。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比较放松但又深深被文章内容吸引的感觉。本书作者奥斯汀非常善于对人物的刻画,文中的人物形象虽然不多,且人物关系简单,但奥斯汀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深刻刻画,使每个平淡的人物都有亮点,引人入胜。本书喜剧性极强,主要体现在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对话等几个方面。
[Abstract]:Pride and Prejudice is a famous work by British novelist Jane Austen. This novel is mainly based on everyday life. It vividly shows the various attitudes towards marriage in Britain, which was not very open from the end of 18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19th century. The book focuses on the romantic love story of Darcy and Elizabeth. It tells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of different people about marriage, which is full of drama. It is also full of comedy. It makes readers feel relaxed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but deeply attracted by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The author of this book is very good at portraying the characters, although not many characters in the tex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s is simple, but Austin through the deep portrayal of the characters, so that each plain character has a bright spot, fascinating. This book is highly comic,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story. Character and character dialogue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作者单位】: 菏泽学院外国语系;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一、前言《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作品,小说的原名是《最初的印象》,后改名《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正好与小说中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利莎白相对应,小说以达西和伊利莎白曲折浪漫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既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极具讽刺意味。同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国雄;说“喜剧情境”[J];剧本;1988年09期
2 王向峰;喜剧性及其生成因素——兼论小品剧的审美体式[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夏肖肖;;评《小世界》和《换位》中的巧合[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2期
4 刘琦;卓越的性格描绘艺术——读《曹操煮酒论英雄》札记[J];名作欣赏;1982年05期
5 严武;;《三块钱国币》浅析[J];戏剧文学;1980年04期
6 徐文;;浅析戏剧创作中的喜剧性因素——以契诃夫的《樱桃园》为例[J];写作;2006年11期
7 聂志文;;喜剧世界里的“愚人”和“聪明人”——解读《傲慢与偏见》中人物描写的戏剧性[J];戏剧文学;2007年04期
8 蔡红英;;论元杂剧《诈妮子调风月》喜剧性结局的合理性[J];四川戏剧;2009年02期
9 叶长春;怪诞与现实——莎士比亚戏剧怪诞因素探幽[J];外国文学研究;1990年03期
10 E·霍罗多夫 ,高士_e;在第一幕和最后一幕b2之间[J];剧本;195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剑龙;;以戏剧性的情节揭示反腐败的重要性——评《猫与鼠 也缠绵》[A];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3年
2 邹红;;焦菊隐的“戏剧—诗”观念及对当代话剧的启示[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3 王评章;;永远的戏剧性[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4 石钟扬;;人物性格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话说梁山三勇士形象[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石秀萍;;多彩的音乐 在动的形象——浅谈歌剧《白毛女》中音乐对人物的塑造[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6 金重;;云南京剧的新探索——京剧《凤氏彝兰》观感[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谭静波;;雨打梨花片片开——三十年豫剧舞台优秀剧目面面观[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8 刘超 ;常旭 ;匡宏乾;;自然地理环境与区域人物性格关系的初步研究[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9 吴士余;;《水浒》的情境创造——《水浒艺术探微》之一章[A];水浒争鸣(第四辑)[C];1985年
10 岳红;;我演桂兰[A];演员谈电影表演——首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198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丽娜;戏剧性一周[N];中国证券报;2011年
2 本报首席记者 郑若麟;卡恩,戏剧性“翻盘”[N];文汇报;2011年
3 王海艳;鲁花提价戏剧性“熄火”[N];中华合作时报;2011年
4 记者 苏娅;葛亮:平和比戏剧性更强大[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王新荣;“18岁,我长大成人了!”[N];中国艺术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高艳鸽;青戏节让创意飞[N];中国艺术报;2011年
7 商报记者 刘亚力;繁星戏剧村:分不清的现实与梦境[N];北京商报;2011年
8 影视剧导演 陈健;有了信仰才能赢得美好未来[N];中国艺术报;2011年
9 董玲;影视剧中人物性格塑造的重要[N];新疆日报;2004年
10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傅谨;“戏曲”考[N];人民政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丽霞;戏剧话语语用修辞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朱玉宁;彼得·谢弗总体戏剧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3年
3 易杰;萨拉凯恩:从存在的悲剧到后现代戏剧[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4 王冬;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秧歌剧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5 徐文正;我国新时期三部严肃歌剧音乐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6 卿菁;美国百老汇“整合音乐剧”[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7 谭真明;湖南花鼓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8 吕晓志;中美情境喜剧喜剧性比较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9 王侃;皮影丑角造型设计的审美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10 吴晓风;《红楼梦》评点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丽芳;音乐剧《俄克拉荷马》戏剧与音乐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陶红雨;田汉建国前戏剧的民众化倾向[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一楠;电视节目:从真实中挖掘戏剧性[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4 曲德煊;早期中国电影和戏剧的交叉与分离[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周丹蕊;艾略特诗歌“戏剧性”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徐贺;褪去功利色彩,,回归艺术本质[D];苏州大学;2007年
7 杨亮;自律性 戏剧性和诗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喜;瓦格纳歌剧中音乐与戏剧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潘讯;苏州弹词《杨乃武与小白菜》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夏甜;莫扎特早期喜歌剧《虚伪的单身汉》风格特点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50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50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