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洛对马基雅维利命运观的呼应
本文关键词: 马洛 马基雅维利 命运观 个体力量 出处:《求索》2013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者们关于如何掌控命运的讨论中,英国重要戏剧家马洛的剧作《迪多,迦太基女王》表达了对个体力量的思考,通过对该部剧作与维吉尔原经典作品《埃涅阿斯记》的对比,可以看出马洛对原作品的改写和仿拟,剧作家否定了古典英雄角色的权威,其中对于命运的态度与同时期颇受关注的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的观点相呼应,二者将政治世界中与人类相异的命运力量看成可以被掌控和驯服的资源,体现出个体在构建社会秩序时所作出的延展性努力,作为戏剧家的第一步戏剧作品,马洛也通过该剧建立了自己剧作家的身份。
[Abstract]:In the Renaissance humanists' discussion of how to control their destiny, the plays of Marlowe, a leading British dramatist, expressed their thoughts on the power of the individual.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is play and Virgil's original classic Aeneas, we can see that Marlowe's rewriting and parody of the original work, the playwright denied the authority of classical hero. The attitude to fate echoes that of Machiavelli, the Italian politician of the same period, who sees the power of destiny in the political world as a resource that can be controlled and tamed. As the first step of dramatists, Marlowe also established his playwright's identity as a playwright.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
【分类号】:I561.0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倩;;《奥瑞斯提亚》的存在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2 张丽;;从传奇剧看莎士比亚的命运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3 王立坤;古希腊悲剧与哈代悲剧小说命运观比较[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叶小妹;;命运悲剧——诗体剧《阿塔兰塔在卡吕冬》的悲剧性的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年06期
5 陈柳;;论小说《苔丝》对古希腊悲剧精神的背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6 叶利荣;从《卡斯特桥市长》看哈代的命运观[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8期
7 屈姝言;;“恋母情节”在俄狄浦斯和周平身上的交融——从命运观角度分析《俄狄浦斯王》与《雷雨》[J];法制与社会;2009年22期
8 李杰;;“苔丝”悲剧的文化透视[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杨春会;;从《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意象体悟苔丝的命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吴童;;论希腊悲剧与《雷雨》的命运观[J];长城;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毛凌滢;;论《雷雨》与《俄狄浦斯王》中的乱伦母题及伦理命运观[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郭玉生;;论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与正义观[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山东社科院 战旭英;艾伦·布鲁姆:美国精神的没落[N];社会科学报;2007年
2 康慨;拉什迪疗伤新作锁定今年布克奖?[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张琼;第9届世界莎学大会:波希米亚的莎士比亚风[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宋芳;小说《秘史》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岳峰;二十世纪英国小说中的非洲形象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丽;服务链:马洛《浮士德》的主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夏道静;马洛的含混[D];安徽大学;2005年
3 胡婧华;古希腊悲剧命运观的历史演变[D];安徽大学;2011年
4 包慧怡;马洛礼《亚瑟王之死》中“正义”的维度[D];复旦大学;2010年
5 薛冬岩;不可为而为之[D];河北大学;2005年
6 侯璐;精神发现之旅[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吴宜平;从文本叙事结构角度解读《黑暗的心》[D];浙江大学;2010年
8 姜鹏程;戴着枷锁舞蹈[D];兰州大学;2007年
9 黄蓉蓉;命运的囚徒与叛逆者:从现代心理学和尼采哲学角度对《悲悼》人物的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10 张敏;莎士比亚的命运观简析[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061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06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