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华裔美国女性在种族与性别交互关系中的沉默打破:汤婷婷《女勇士》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13 06:02

  本文关键词: 性别 种族性 父权制 东方主义 沉默打破 出处:《山东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除了承受第二性别的身份存在所带来的痛苦,华裔美国女性同时会潜意识地纠结于固有的中国文化根源和异国生活现实之间,在内心思想深处面临一个在回应民族认同和融入现居住国主流社会之间进行选择的困境。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在其自传体小说《女勇士》一书中,用无可比拟的艺术敏感和丰富强烈的的感性色彩,对华裔美国女性生活经历中的性别和种族双重困境进行了探究,展现了华裔美国女性为打破已久的沉默所做出的不断努力。 本文从性别和种族交互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作者在描述和展示华裔美国女性生存经历上的贡献,并对书中华裔美国女性令人窒息的沉默生活模式进行了分析。同时,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了身为既是作者也是女主人公原型的汤婷婷,作为华裔美国女性,是如何同时面对让自己困惑的中国种族身份根源和同样复杂的美国现世教育成长经历,并最终对一个沉默华裔美国女孩演化成为一名用文字武装自身的女勇士作家的这一沉默打破历程进行了探究。另外,该研究对汤婷婷在打破父权制和东方主义思维体系方面上的局限性进行了辩证性探讨和分析。简言之,在《女勇士》研究的基础上,当代华裔美国女性怎样遭受着性别和种族带来的双重困境,怎样在思想上打破和超越种族、性别、民族认同等一系列传统社会文化因素的限制和束缚以及怎样最终打破沉默的这一主要问题在文中被详细进行了研究。女性主义和东方主义是在该研究过程中主要涉及的文学批评理论。 该研究现阶段的暂定科研结论为:第一,除了第二性别带来的困境,华裔美国女性其自身固有的两种相互矛盾的文化及种族背景所带来的一系列强加性的思想偏见和外部限制也让她们的个人生存模式寻求及身份认同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和艰难。第二,承受着男女两世界和东西方两文化所带来双重压力的华裔美国女性,在寻求自我过程中需要对美国主流社会文化进行有意识的妥协并同时摆脱中国民族性中的糟粕,以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来容纳她们作为华裔美国人真实的种族和性别上的归属需要。第三,华裔美国女性应该发展和寻求的存在身份应该是一个能够让她们的美国性和亚洲性同时和谐存在,并是一个能够让她们能以具有独立自身声音的一个完整人存在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沉默的女性而存在的身份。另外,打破沉默并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是在寻求身份认同的首要前提。但是,这样的一个身份存在模式对于当今华裔美国女性是否具备必要性或是现实性值得我们的进一步探讨。 除了理论研究价值以外,该研究对于华裔美国女性以及整个海外流散华人群体最终打破沉默以及对于他们的身份认同和生存模式的建立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该研究能帮助海外流散华人对他们长久以来认为貌似真实而并非必然的身份困境进行反思,帮助他们对原籍国文化、种族性别以及自身身份认同等观念进行思想重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当今世界面临的不可阻挡的跨国移民和跨国主义的浪潮,华裔美国女性已逐步演变发展成为不再被文化、种族以及性别狭隘论所限制和定义的跨国世界主义群体。所以,该研究也让华裔美国女性开始思考她们是否有可能选择一种流散精神世界主义存在作为一种潜在的生活模式而不是一定要让其自身陷于所谓的身份寻求困境所带来的沉默之中。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美国女性在音乐界的崛起[J];音乐世界;1992年05期

2 周铭;金莉;;从道德天使到实践先锋——美国女性的环保角色嬗变[J];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04期

3 郝素玲;;美国女性文学30年:1980-2010[J];博览群书;2013年03期

4 李有成;;关注式的阅读——评《她的传统:华裔美国女性文学》[J];博览群书;2013年08期

5 张利;;透视华裔美国女性文学[J];青年文学家;2014年08期

6 卓·博古斯拉夫斯卡娅;潇涓;;二十一世纪的美国女性·青少年[J];苏联文学联刊;1993年05期

7 金丽华;;20世纪美国女性文学简述——从女权运动到妇女意识的升华[J];长城;2011年02期

8 吉晶玉;;美国女性文学中的移民拓荒题材[J];创新;2008年04期

9 杨晓燕;;从电影《漂亮女人》解读美国女性的“美国梦”[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杨静;;社会转型时期美国女性就业特征与影响(1870-1920)[J];史学集刊;2012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支林飞;美国女性从商热升温[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2 本报记者  王云;独立意识渐强 美国女性流行单干[N];经济参考报;2006年

3 张国庆;美国女性打赢“投票战”[N];中国妇女报;2002年

4 韩显阳;美国女性被害者数量多[N];光明日报;2002年

5 雪泥;美国女性收入的差异[N];中国妇女报;2004年

6 王彤晖 编译;服装塑造国家认同感[N];中国服饰报;2010年

7 钟声;进取心增添中国女性魅力[N];人民日报;2012年

8 旅美学者 大学教授 沈睿;婚姻不是唯一归宿:美国女性晚婚或不婚潮[N];中国妇女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刘霞;美国媒体男性化倾向依然明显[N];中国妇女报;2012年

10 晓春;美国首家女性博物馆[N];市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洪艳;美国女性单亲家庭福利史研究(1935-1996)[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晓静;论美国女性在20世纪80、90年代环境公正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D];辽宁大学;2013年

2 王悦奇;从历史数据看美国女性研究生培养及就业状况[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3 沈一凡;从非裔美国女性讥智语的使用[D];厦门大学;2009年

4 林莉;非裔美国女性痛苦与成长的现代神话[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5 王炳钰;华裔美国女性在种族与性别交互关系中的沉默打破:汤婷婷《女勇士》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王英超;美国女性就业状况及制约因素分析(1960-1980年)[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丹丹;美国女性的国际政治参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8 于爽;美国女性生育年龄差异给美国社会造成的后果及影响[D];天津外国语学院;2009年

9 伊育斌;声音的显现[D];南昌大学;2008年

10 唐文焱;《美国女性》(第一至四章)翻译项目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074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074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8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