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实验与似水柔情——评美国语言派诗人伯恩斯坦新作《天堂里所有的威士忌》
本文关键词: 伯恩斯坦 先锋诗 美国艺术 似水柔情 当代诗坛 诗歌理论 文学学士 宾夕法尼亚大学 《天堂》 诗歌形式 出处:《外国文学动态》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在美国当代诗坛,语言派诗歌是令人瞩目的一支,查尔斯·伯恩斯坦(Charles Bernstein,1950—)则是这一先锋诗派的代表人物。伯恩斯坦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后改学哲学,是美国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2006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术院院士,现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此外,他还积极活跃在音乐与戏剧领域。伯恩斯坦创作力充沛,从第一本诗集《流亡》(Asylums,1975)至今,已出版了十四部诗集(其中一部为合著)、五本理论著作及一部音乐剧剧本。2010年,FSG公司
[Abstract]: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poetry, linguist poetry is a remarkable one, and Charles Bernstein (1950-1950)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his vanguard poetic school. Bernstein graduated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and studied philosophy after a bachelor's degree in literature. In 2006, he was elected member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and currently teaches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In addition, he is active in the fields of music and drama. Since the first book of poetry, asylum books, 1975- 14 poems have been published (one of which is a co-author, five theoretical works and a musical screenplay). In 2010, the FSG Company
【作者单位】: 长春师范学院文学院;
【分类号】:I712.0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约翰·莫塞里;余倩;;我与伯恩斯坦——约翰·莫塞里回忆与访谈录[J];音乐爱好者;2008年05期
2 许征帆;;推荐《新伯恩斯坦主义批判》[J];读书;1959年06期
3 毛凌滢;;查尔斯·伯恩斯坦教授访谈录[J];中国诗歌;2013年05期
4 贾淑品;;论卢森堡对伯恩斯坦关于“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的批判[J];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01期
5 利维·莱托;;查尔斯·伯恩斯坦:挑战诗的理念(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02期
6 ;恶俗的伯恩斯坦?[J];书城;2000年03期
7 米歇尔·格林;杨燕;;美国的艺术大师永别舞台[J];文化译丛;1992年01期
8 罗良功;;查尔斯·伯恩斯坦诗学简论[J];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9 聂珍钊;;解读伯恩斯坦的语言诗“我的上帝有个态度问题”(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01期
10 李欧梵;;激情的魔力——纪念伯恩斯坦[J];音乐爱好者;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庞晓明;;伯恩斯坦思想来源考辨[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学明;;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的过程中如何吸取伯恩斯坦的教训?[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庞晓明;伯恩斯坦的思想源流[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卜大炜;激情伯恩斯坦,深情皮瑞斯[N];光明日报;2005年
3 银华基金;伯恩斯坦金融三部曲[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4 卜大炜;激情伯恩斯坦,,深情皮瑞斯[N];音乐周报;2005年
5 ;南非酝酿教育券试验[N];中国教师报;2003年
6 杨忆;激情的浪漫指挥大师——伯恩斯坦(下)[N];信息时报;2000年
7 牛帅;我们需要《自由的想象》[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邱恒明;当代世界的繁荣从何而来[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9 叶雷;中国靠什么避免危机延续经济繁荣[N];上海证券报;2011年
10 茗怡;物理学“真理”放之“两脑”而皆准[N];大众科技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雷晓;知识的形成、传递与习得:伯恩斯坦教育论述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韩泽栋;晚年恩格斯与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发展[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387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38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