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可以吃的女人》中的主体异化焦虑

发布时间:2018-02-27 02:33

  本文关键词: 主体 异化 自我 他者 出处:《外国文学》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自我异化是阿特伍德小说《可以吃的女人》的核心主题。作为精神分析领域的一个概念,自我异化及其所谓"症状"并非主体所面临的灾难,而是主体形成的必要过程。在小说中,阿特伍德用文学的语言和方式解构了主体,指出主体中自我与他者的对立共生,并通过叙事的隐喻呈现一个分裂、异化的主体景象。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视角入手,分析了小说中精神危机的根源,指出玛丽安的精神危机源自对自我的异化焦虑,体现为她对象征秩序的拒斥以及对完整自我的幻想。通过玛丽安的精神危机,本文旨在揭示作者在小说中对自我本质和后现代主体状况的思索。
[Abstract]:Self-alienation is the core theme of Atwood's novel "Edible Women". As a concept in the field of psychoanalysis, self-alienation and its so-called "symptoms" are not disasters faced by the subject. In the novel, Atwood deconstructs the subject in the language and way of literature, points out the antagonism and symbiosis between the self and the other in the subject, and presents a split through the narrative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urce of the spiritual crisis in the novel, and points out that Marian's spiritual crisis originates from the dissimilation anxiety about herself. Through Marian's spiritual crisis, this paper aims to reveal the author's reflections on the nature of herself and the postmodern subject in her novel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加拿大文学的民族性构建研究”(11BWW031)
【分类号】:I71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何畅;闫建华;;试论《可以吃的女人》中的消费主义意识[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秋霞;;21世纪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研究述评[J];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2 吴宾凤;王丽君;;《可以吃的女人》中食物的象征意义解读[J];作家;2010年1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晓莉;由受害走向幸存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作品中的“生存”主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吴贝茹;透视阿特伍德小说《可以吃的女人》中的互文性[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晓静;重塑女神——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诗中的神话解析[J];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02期

2 张焕明;;困境与出路:消费主义的生态审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7期

3 邓建华;一个女性文本中的“男孩”形象——对《可以吃的女人》的另一种解读[J];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06期

4 姜少华,王光玲;“异化消费”的生态学反思[J];理论学刊;2005年08期

5 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J];文艺研究;2002年03期

6 骆沙舟;“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论评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7 龙娟;;认知语义学视阈下的自然与女性之隐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宇洁;;作为他者的宠儿——评莫里森的小说《宠儿》[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罗世平;;异化 外空 科幻小说[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年02期

3 孟蓓蓓;;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的女权主义倾向[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5期

4 高卫红;;现代主义与美国南方小说[J];作家;2007年14期

5 王珊;;《安徒生童话》中的中国形象[J];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01期

6 曹波;;格列佛的异化:从经济人到政治人[J];外语教学;2008年05期

7 朱海棠;;对人类的多元共生问题的探讨——以莱辛笔下的人与人关系为视角[J];理论月刊;2009年03期

8 陆梅华;;“他者”的悲剧——夏洛克悲剧的后殖民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9 薛武;;徘徊在自我和他者中间——库切《等待野蛮人》中的道德关怀[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朱玉霞;;“菲勒斯”的否定与消解——论《呼啸山庄》对传统文化观念的颠覆[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文静;;罗莎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读小说《大披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金艳霜;;从“自我”到“死亡”:论《悲惨事件》中的达菲先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汤瑶;;《蝇王》男权社会里被沉默的女性声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杨华娟;;异化的人群 绝望的生存——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6 蔡婷婷;;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情感关系透视黛西·费伊的存在价值[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刘智欢;;论《女勇士》中的东方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程慧;叶塑;;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希斯克利夫性格及其成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于珊;;《天一言》中“天一”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林丽贤;;幻想监狱:论《蝴蝶君》中的蝴蝶固像对东西方想象力的束缚[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媛媛;荒谬·反抗·自由[N];学习时报;2007年

2 王守仁;外国文学研究呼唤创新[N];文艺报;2002年

3 邱华栋;一流和二流的村上春树[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4 周志明;捕捉当代人的心灵战栗[N];云南日报;2007年

5 范小玫;大诗人惠特曼正向我们走来![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陈榕;他为西方读者举起一面有异域色彩的“东洋镜”[N];文艺报;2008年

7 李洪华;新移民文学的文化身份、人性书写和创作成就[N];文艺报;2009年

8 张德明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当代欧美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与文学叙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CBN记者 苏娅;勒克莱齐奥:愿与杜甫结伴旅行[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10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勒克莱齐奥文学,通过梦想解除枷锁[N];文汇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京明;中国镜像的明与暗[D];复旦大学;2005年

2 蒋花;压抑的自我,异化的人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李红梅;伍尔夫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6年

4 杨炳菁;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D];吉林大学;2009年

5 赵淑洁;等待不在场的他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王晓燕;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7 贺安芳;追寻自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淑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祝平;乌云后的亮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岩;英雄·异化·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倩;论巴赫金对话理论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辛晰;抵达 于废墟之上:奈保尔《河湾》与《到达之谜》景物意象分析[D];兰州大学;2007年

3 袁琳;论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主体性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冯运丽;掀起毛姆反殖民的“彩色的面纱”[D];中南大学;2006年

5 赵华恩;建构的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俊蓉;他者映像中的自我建构[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7 卜悦;论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中的自者与他者[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功继;对自我之谜的关注[D];西南大学;2009年

9 桂宏军;视之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黄曦;《印度之行》中的他者[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40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40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3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