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为什么反俄狄浦斯——德勒兹和伽塔利论欲望的囚禁与解放

发布时间:2018-02-28 06:45

  本文关键词: 德勒兹 伽塔利 俄狄浦斯 欲望 解域 出处:《文艺研究》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德勒兹与伽塔利《反俄狄浦斯》以俄狄浦斯为一特定文化符号,不但超越经典精神分析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同样超越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故事,认为其要害在于削足适履,硬将自由不羁的欲望框定在一成不变的弑父娶母先入成见中,用家庭关系取代欲望更为丰富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内涵。由此两人展开的替欲望"解域"过程,号召跳出俄狄浦斯陷阱,推翻表征的舞台,来建构欲望的生产秩序,自谓此乃"精神分裂症分析"的全部使命。但是立足欲望来展开资本主义欲望现代性的批判,一如立足俄狄浦斯情结来反俄狄浦斯,是否同样会陷入一叶障目、言不由衷的困境?
[Abstract]:Deleuz and Gattalli take Oedipus as a specific cultural symbol, which not only transcends the Oedipus complex in classical psychoanalysis, but also transcends the Oedipus story in Greek mythology. The free and unrestrained desire is firmly framed in the stereotype of patricide of father and mother, replacing the more complicated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notations of desire with family relations. The call to break out of the Oedipus trap, to overthrow the stage of representation, to construct the productive order of desire, and to claim that this is the whole mission of "schizophrenia analysis," but based on desire to launch the critique of capitalist desire modernity. As based on the Oedipus complex to oppose Oedipus, will it also fall into a blind, insincere predicament?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批准号:11BKS01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1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山奎;;评“俄狄浦斯情结”中的主体和欲望问题[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余乃忠;;精神分裂的漫游:德勒兹欲望政治学的“域外之境”[J];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3 朱立元;胡新宇;;卡夫卡与文学机器——浅析德勒兹与瓜塔里的文学理论[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9年02期

4 欧阳英;;德勒兹政治哲学剖析[J];求是学刊;2006年04期

5 韩桂玲;;后现代主义哲学观:德勒兹的“欲望说”及其评述[J];求索;2008年10期

6 程党根;;主体之命运:从“我思”主体到“身体”主体[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7 贾福生;;唯有“生成”:德勒兹、惠特曼和《自我之歌》[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张玫玫;;作为战争机器的女同性恋书写:从德勒兹的“生成论”观照威蒂格的写作实践[J];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01期

9 于奇智;欲望机器[J];外国文学;2004年06期

10 贾福生;高丽萍;;德勒兹:于悖论处寻找流动的生命[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党根;;德勒兹的游牧政治试验[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程党根;;主体之命运:从“我思”主体到“身体”主体[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王礼平;;差异与表象的毁灭——略论德勒兹与柏格森之间的渊源关系[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郝亦民;;《女神》与“俄狄浦斯情结”及其它[A];郭沫若与东西方文化[C];1997年

5 于珊;;《天一言》中“天一”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康强;;谈年轻教师的“恋生情结”[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7 崔增宝;;德勒兹或单子世界的复魅[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杨大春;;从法国哲学看身体在现代性进程中的命运[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程党根;;激进经验主义:一种别样的经验主义[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吴猛;;2007年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节选)[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民安;德勒兹世纪[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彭耘;梦醒之间的象[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吴弘毅;哲学,在生命中运动成长[N];光明日报;2006年

4 徐敏;德勒兹意象:一个幽灵或一种理论实践[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广西师范大学 麦永雄;《千高原》 一个打开的工具箱[N];社会科学报;2006年

6 牛慧祥;被误读的弗洛伊德[N];财经时报;2006年

7 汪民安 译;吉尔·德勒兹论福柯[N];中华读书报;2001年

8 王小玲;从“肤浅”开始[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9 陈永国;世纪性的合作: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N];中华读书报;2000年

10 ;《千座高原》诠释“非中心”[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岩磊;创造概念的大师[D];吉林大学;2012年

2 胡新宇;德勒兹差异哲学与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宋琛;川端文学的精神分析阐发[D];吉林大学;2009年

4 姜宇辉;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D];复旦大学;2004年

5 储诚喜;哲学诊断与当下关切[D];复旦大学;2008年

6 赵榕;当代西方建筑形式设计策略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7 戚广平;“非同一性的契机”:关于“建构”的现代性批判[D];同济大学;2007年

8 唐涛;身体思维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玲;索尔·贝娄主要作品中男主人公的受害特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许宏香;仿像[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由安立;德勒兹后结构主义诗学初探[D];山东大学;2012年

2 白海瑞;奔跑的竹子—论德勒兹的生成理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贺滟波;比较视域中的德勒兹[D];鲁东大学;2012年

4 代金存;“生成”性文学批评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启娜;文艺学视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D];济南大学;2011年

6 周兮吟;差异的差异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曹伟嘉;什么是静观/Contemplation?[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8 任宏炜;俄狄浦斯情结现代版[D];河北大学;2003年

9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明伟;论德勒兹的康德诠释[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462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462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3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