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文学史学的人类学范式及其演进

发布时间:2018-03-18 06:45

  本文选题:文学史学 切入点:人类学 出处:《理论学刊》2013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学史学的人类学范式经历了建构、危机和生机三个历史阶段。19世纪中后期,文学史学借鉴人类学的种族论、进化论和科学方法论建构起文学史学的人类学范式,经过欧洲文学史家的开拓,文学史学人类学范式发展到顶峰阶段,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进入20世纪,文学史学人类学范式遭遇到后现代主义、形式主义、接受美学等文化思潮的口诛笔伐,陷入了危机。20世纪后期,文学人类学兴起,文学史学的人类学范式重新获得了生机:一方面,文学人类学的整体文学史观和比较方法论推动了文学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文学人类学的普遍主义和相对主义思维方式、以及文学人类学中国学派的"四重证据法"和"文化阐释"又让文学史学面临诸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Abstract]:The anthropological paradigm of literary historiography has experienced three historical stages: construction, crisis and vitality. 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th century, literary historiography has constructed the anthropological paradigm of literary history by drawing lessons from anthropology's racial theory, evolutionary theory and scientific methodolog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literary historians, the anthropological paradigm of literary history has reached its peak stage, which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iography in 20th century. In 20th century, the paradigm of anthropology of literary history encountered postmodernism and formalism.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the literary anthropology rose, and the anthropological paradigm of literary history regained its vitality: on the one hand, The overall view and comparative methodology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history, on the other hand, the universalism and relativism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And the four-fold evidence Law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School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make literature history face many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作者单位】: 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世纪文艺论争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3XZW01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1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颜水生;朱德发;;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问题及其跨越——朱德发教授访谈[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华伟;;创作与接受的互动——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聊斋志异》创作过程之独特性[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3 金彦,张丽;从接受美学看电视受众参与[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4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王永茂;论鲁迅的进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周方珠;;论元散曲翻译中的模糊再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李家玉;朱跃;;莎士比亚《麦克白》原型叙事空间主题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陈望衡;;炫目的学术景观:美育的凸起——20世纪初社会转型之际美学现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徐纪阳;;“鲁迅传统”的对接与错位——论光复初期鲁迅在台传播的若干文化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卢文婷;;破碎的身/影:续写与对话——《野草》与德国浪漫主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向荣;;被低估的大师与外省文学的身份认同——兼论文学的地缘政治学[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张劲松;;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肖国栋;;论《野草》的悖论心理结构[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晓红;;“非个人化”理论的“代神立言”界说[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计武;;作为美学范畴的怪诞[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晴;;论人物纪念馆的人文精神[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哈迎飞;;论鲁迅的家族意识[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姜彩燕;;鲁迅与实用主义儿童教育思想[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赵京华;;普罗文学的政治性和世界性——重读小林多喜二《蟹工船》兼论20世纪30年代中日左翼文学的同时代性[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志刚;《金瓶梅》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2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丽丽;鲁迅与《萌芽月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吉瑞;鲁迅与《河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丽然;鲁迅:在科学和文学之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柏彦飞;“诚与爱”:鲁迅文学中的道德精神[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育馥;K·莱蒂南的《芬兰文学史》[J];外国文学研究;1984年01期

2 尤里·鲍列夫,周启超;文化范式的流变与世界文学的进程[J];文学评论;2003年03期

3 王丽娜;;为美狄亚翻案——论《美狄亚 声音》中的替罪羊机制[J];电影评介;2010年02期

4 朱宇;从“女巫”形象的演变看童话范式的转变[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杜媛;;从神话研究看斯特劳斯结构主义思想[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章邵增;;现代性的冲击和本土的延续——读《野鬼的时代》及其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黄德林;;弥尔顿晚年诗歌创作的英雄范式[J];文教资料;2008年05期

8 李琪;;希利斯·米勒“重复”理论的范式意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许建平;建立心态文学史学刍议[J];江海学刊;1998年03期

10 莫砺锋;“文学史学”献疑[J];江海学刊;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顾胜;;列维—斯特劳斯人类学思想的形成——兼论卡西尔文化哲学的人类学影响[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2 尚必武;;异质叙事与深渊镜像的分野——嵌入叙事的二分法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陈慧莲;观察乌鸦的又一种方式[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杨家友;读《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N];文艺报;2006年

3 易昕苑;魔幻的现实寓言[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王宁;通往理解的道路荆棘密布[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许苏葵;看不懂他的电影,就来看他的传记吧[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我们被派到战场就是为了石油[N];中国经营报;2003年

7 钱翰;关于批评的一段往事[N];经济观察报;2004年

8 吴超;大自然的赞歌[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贺晓武;虚构诗学[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岸青;女性权威叙事的范式[D];暨南大学;2003年

2 孙磊;从简·奥斯汀作品看女性书写文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胜兰;社会母题,心理投射,抑或隐喻性阉割?[D];南昌大学;2007年

4 岳欣;男权世界的局外人[D];黑龙江大学;2006年

5 孙晓苏;论《钟形罩》的女性成长主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赵丽莉;弗莱及其《批评的解剖》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曾翠萍;青春,诗歌,,革命:无望的三位一体[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8 李蕾;《旧约》的社会学批评[D];河南大学;2004年

9 张伟华;欧·亨利写作技巧的叙述分析[D];新疆大学;2004年

10 刘丽;库尔特·冯内古特小说中艺术的功用[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284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6284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9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