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拉德非洲题材小说中“无法埋没”的女性形象
本文选题:男权神话 切入点:爱德华时代 出处:《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约瑟夫·康拉德非洲题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认为,作者有意识地强化男"女和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期盼这种充满男性力度的美学风格为身染沉疴的英国人开出一剂拯救的良药。然而小说叙事主人公近乎独白的叙事方式与自相矛盾的男性叙事话语,最终颠覆了其主观意图,女性反而从被隐藏的文本深层结构里浮现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是积极、有力且富于光彩的,使得康拉德式的"拯救"在非洲原始丛林里无法摆脱尴尬的命运,并最终折射出作者的男性中心意识和欧洲中心主义的虚妄。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mages of women in Joseph Conrad's African novels. It is hoped that this masculine aesthetic style will provide a good remedy for the sick Britons. However, the narrative style of the protagonist in the novel and the contradictory male narrative discourse eventually subvert his subjective intention. Instead, women emerge from the hidden structure of the text, and are, to some extent, positive, powerful and glorious, making Conrad's "salvation" impossible to escape the awkward fate of Africa's pristine jungle. And finally reflects the author's male-centered consciousness and Europe-centrism of falsehood.
【作者单位】: 盐城师范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殖民时代与后殖民时代英国小说中的非洲形象研究”(项目编号:11CWW02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二十世纪英国文学中的非洲形象”(项目编号:09YJC75107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胡强;康拉德与英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李宏;;康拉德的有色女性观[J];外语研究;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廉;刘淑梅;;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性别和谐的探索及其经验[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陈海燕;;苔丝:至真至纯者的悲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陈丽慧;美国梦——评彼得·凯里的短篇小说《美国梦》[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孙妮;评《三位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的批判》译本——兼论西方文论的翻译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孙妮;;V.S.奈保尔《模仿者》的多重主题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褚蓓娟;;海勒笔下的女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许庆红;;爱欲与自我:《另类戒指》中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张蓉;贾辰飞;;后殖民主义文化心理下的生存困境——《我爱比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10 侯治辉;;后殖民语境下《蝴蝶君》的文化策略呈现——东方幻象背后的秘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许薇;;“她者”的困境与拯救——《到灯塔去》中边缘女性莉丽·布里斯科的女性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何传龙;;《紫颜色》中的黑人困境与生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贤君;;利用基督征服世界——美国对华宣教运动中的殖民主义思潮及其流变[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苏典娜;;从徐冰看当代艺术的“后殖民批评”[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5 任平;;寒山精神:走向全球的“和合”文化[A];中国·苏州——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C];2007年
6 熊兆飞;;文化差异下的中国色彩[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8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蔡俊;超越生态印第安:论露易丝·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自然主题[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2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高佳;自我发现历程—《藻海无边》与《野草在歌唱》中的身份危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吴燕;印度民族道路之探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孙笑晨;白色阴影下的回归—小说《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瑜;论范小青小说创作的流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殷婷婷;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郭辉;从个人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喜福会》[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哲梅;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女勇士》[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洁;;颠覆与重塑——汤亭亭小说人物文化身份的探寻与建构[J];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林丹娅;;华文世界的言说:女性身份与形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岳峰;E.M.福斯特小说中的婚姻母题[J];名作欣赏;2005年20期
4 胡春梅;;从守望到寻根——论《金山》中的女性形象[J];名作欣赏;2011年27期
5 岳峰;;论“发育不良的心”主题在福斯特小说中的演变[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岳峰;;福斯特意大利小说中文化身份的嬗变[J];名作欣赏;2006年04期
7 黄薇澈;;荒野中的缪斯——论杜拉斯及其文本人物的边缘性[J];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主题比较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谢亮;;华裔女性的身份危机——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喜福会》中女性形象[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32期
10 俞晓红;;殖民时代的写照——石黑一雄《上海孤儿》的后殖民解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雅歌;;红尘中的诗性守望——论《谁带我回家》中的女性形象和诗情品格[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丁伯林;;文化身份与名将叙事[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吴冬;;通往“第三空间”的身份之旅——在后殖民语境下解读《上海孤儿》[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德福;;普列姆昌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5 汪介之;吴晓燕;;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女性形象[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6 李兢兢;;论林黛玉形象的文化意蕴[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马驰;;文化身份与保护文化多样性——从怒江开发的讨论说起[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林婉娇;;《暗夜行路》中的女性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沈梦岑;;中国元素与场所精神的“博弈”——从苏州城市公共设施到苏州博物馆到拙政园[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10 王世静;;外语学习中的文化输入和文化冲突——关于“文化型语言课程”的思考与讨论[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丁 洁;让女性形象在荧屏绽放真善美[N];中国艺术报;2006年
2 龚静;她们,“有意味的”世纪形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3 本报特约记者 周晔 林林;谁是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N];文艺报;2000年
4 温亚军 邓晖;教育题材中的女性形象[N];中国文化报;2006年
5 陆敏;浅谈媒体对女性形象的表现及反思[N];中华新闻报;2007年
6 王世枚;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与审美取向[N];中华新闻报;2004年
7 罗韵娟 谢钰婷;网络女性频道的内容分析与解读[N];中华新闻报;2007年
8 文红霞;徘徊在觉醒与迷惘之间[N];中国妇女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乔虹;中国女性形象教育工程第二阶段活动启动[N];中国妇女报;2006年
10 仁怀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祁小平;浅议电视节目在女性形象重构中的偏颇[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X;晚清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传统再构[D];南开大学;2010年
2 黄巍;“文革”时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雷霖;现代战争叙事中的女性形象研究(1894-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4 王小燕;中古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曾静;云南少数民族史诗歌谣中女性形象的认同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6 李燕;跨文化视野下的严歌苓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7 陈靓;路易斯·厄德瑞克作品杂糅性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赵小青;东方影像中的女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9 蒋小平;晚明传奇中女性形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10 李思捷;身份书写与跨文化心态透视[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军芳;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陈美珍;女性的冲决樊篱[D];四川大学;2003年
3 刘遥;伦理困境与自由危机[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牛永勤;严歌苓小说女性形象精神内涵及女性观[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金润净;当代中国银幕中的女性形象与性观念[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峤;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角度论“翻译等值”[D];安徽大学;2004年
7 姚海燕;非自主的存在:中国古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罗燕媚;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媒介跨文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9 张琳;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胡泊;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340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634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