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新媒介视域下外国文学经典教学探究

发布时间:2018-03-19 15:41

  本文选题:媒介素养 切入点:外国文学 出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当下网络时代新媒介传播技术带来的新媒介视域,极大地改变了高校传统教与学的模式,呈现出师生教与学过程中同步、平等、协助和共同参与的新模式。任何教学内容须经一定的教学状态作为中介才能够内化于学习主体,而教学策略的最终价值是创造学习的最佳状态。因此,充分发挥新媒介独特的解读条件和优势,以多元方式对文学经典保持敞开阅读,在教、学、做统一中以人本教育观为核心,以尊重主体为理念,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旨归,以平等对话为路径,将传统的教师讲授、文本阅读、课件制作、影音观摩、录制播放及网络对话等多元平台于一体,形成一个转换灵活、信息畅通、容量大而教学效果突出的立体课堂,通过由多元媒介构建的路径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艺术通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培养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解码和释码能力,从经典对话到观照学生整体人的和谐发展。
[Abstract]:The new media horizon brought by the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the current network era has greatly changed the mode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wing the synchronization and equalit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new model of assistance and joint participation. Any teaching content must be mediated by a certain teaching state to be internalized into the main body of learning, and the ultimate value of the teaching strategy is to create the best state of learning. Give full play to the unique interpretation conditions and advantages of the new media, keep open reading of literary classics in multiple ways, take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concept as the core, respect the subject as the idea,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n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With equal dialogue as the path, traditional teachers' teaching, text reading, courseware making, audio and video viewing, recording and playing, and network dialogue are integrated to form a flexible conversion, smooth information, etc. The stereoscopic classroom with large capacity and outstanding teaching effect can stimulate and arouse students' artistic synesthesia through the path constructed by multiple media, guide students to study independently and explore practic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decode and interpret media information. From classic dialogue to look at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s a whole.
【作者单位】: 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I10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涛;“状态”是新课程教学之“门”[J];语文建设;2004年Z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毫;;“情感真人秀”类型电视栏目的兴起及发展进路[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陈文忠;;文学是人学,文论即人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周露露;;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看新闻实践活动中的异化现象及扬弃之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4 董素青;;电视——一只代罪的狐狸[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5 刘丹丹;;真实与细节——《读库》的审美趣味与人文选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6 郭捚;;网络审美文化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7 臧永亮;尹淑媛;;作为娱乐的电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8 李杏华;;中国的设计之路任重而道远——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启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9 李奇;;探析我国电视婚恋类节目的发展现状——以“非诚勿扰”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10 李方;;论读图时代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蓓蓓;;结构与圈层:媒介文化视域中流动的“话语空间”——从“黄山门”事件进展引发的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曹国新;;旅游软实力:旅游业本土意识与国际营销的理论基础[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3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4 于翠玲;;中国编辑学与西方媒介论的比较[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5 陈红兵;陈玉海;;解析新卢德主义对电视的声讨[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6 宋奎波;陈红兵;;媒介分析学派的媒介技术社会影响思想述评[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史艳兰;;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石林景区导游词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8 徐瑾;;互联网时代上海高校媒介素养调查报告[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9 韩瑞霞;;互联网对拉斯维尔5W模式的冲击[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10 马彩红;;浅析中国电视的“审美疲劳”[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3 侯东阳;中国舆情调控机制的渐进与优化[D];暨南大学;2010年

4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慧子;新媒体时代公民隐私的侵害与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赵瑞华;媒介文化与休闲异化[D];暨南大学;2011年

9 杨娟;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华金余;从赵树理到赵本山[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思童;从受众探析中国纪录片发展范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方敏;“功夫王”赛事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静;提高电视节目文化品位的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郭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郭湘仁;论情感类电视节目中的伪人文关怀[D];湘潭大学;2010年

8 吴演丽;论尼尔·波兹曼的电视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9 袁佳穗;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邹龙;1978-2008:论述王朔30年创作主体意识与叙事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余文君;新法引出新见解——《故乡》教学中学生思维火花摘记[J];语文建设;2003年03期

2 时金芳;理念演绎中的实践偏差[J];语文建设;2003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溪云;;“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3期

2 范劲;;华东师大召开“文学经典重释与普及”研讨会[J];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03期

3 ;学者担忧外国文学经典被边缘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01期

4 李辉;路翎和外国文学——与路翎对话[J];外国文学;1985年08期

5 ;《国外文学》总目录(1990)[J];国外文学;1990年Z1期

6 佳水;吸收别人的长处——秦牧谈外国文学[J];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03期

7 ;外国文学试题[J];中文自修;1994年12期

8 布跃华;;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总目录(第187—192期)[J];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06期

9 严蓓雯;"外国文学与本土视角"研讨会综述[J];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04期

10 ;《当代外国文学》注释体例说明[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守仁;;序[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2 ;序[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3 孟繁华;;新世纪:文学经典的终结[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1)[C];2006年

4 吴格非;;周立波与外国文学研究[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5 邹建军;;外国文学的网络化与文学教育的大众化[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7 刘永红;;学习十六大精神 搞好外国文学学会[A];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C];2004年

8 刘成富;;法国女权主义作家波伏娃再认识[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9 ;编后记[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10 李细梅;;俄吽褂镂难г谔ㄍ錥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世文;反思20世纪外国文学[N];文艺报;2003年

2 叶隽;外国文学如何融入本国精神生活?[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罗新璋;一代钜观[N];中华读书报;2009年

4 ;经典也可以被糟蹋[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孙茜;21世纪外国文学大奖系列新书出版[N];文艺报;2008年

6 世文;人文传统和准则没有消失[N];文艺报;2005年

7 虹飞 组织采写;指点外国文学佳作[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8 赵明宇;盘点2006:引进版文学风头盖本土原创文学[N];中华新闻报;2006年

9 解旭华;永不褪色的幼儿文学经典[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10 王坤宁;六部作品折桂“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部铁军;郑振铎与外国文学[D];吉林大学;2013年

2 王炜;现代视野下的经典选择[D];四川大学;2007年

3 金芳实;中韩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D];复旦大学;2003年

4 丁欣;中国文化视野中的外国文学——20世纪中国“外国文学史”教材考察[D];复旦大学;2004年

5 修树新;托妮·莫里森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宏薇;托妮·莫里森宗教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丹;二十世纪初期英语自传体小说叙事策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朴玉;于流散中书写身份认同[D];吉林大学;2008年

9 王旭峰;解放政治与后殖民文学[D];南开大学;2009年

10 郭艳娟;阅读的伦理:希利斯·米勒批评理论探幽[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椿杭;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经典[D];西南大学;2011年

2 陆志国;哈代在中国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王秀娟;太宰治·文学的假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董立;超越经典之争:一种二分论[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董若辰;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外国文学作品选材的调查与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6 丁盛;荒谬世界的怪诞呈现[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7 杨柳;救赎论中的诗性启示[D];浙江大学;2007年

8 崔彩霞;间距与经典生成[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9 许适琳;拉斯普京作品中的老人情结[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刘森;巴思的迷宫:《客迈拉》小说艺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349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6349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c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