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话语张力与经典改编中的互文指涉——以《白蛇》中的女同性恋书写为例

发布时间:2018-03-23 21:32

  本文选题:《白蛇》 切入点:经典改编 出处:《当代文坛》2013年02期


【摘要】:任何经典改编都必然面临着如何寻找变异性与延续性之间张力性平衡的问题。对话语张力的强调在追求故事不稳定性的传统改编策略基础上,为经典改编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和可能性。《白蛇》对于《白蛇传》的改编,正是将作为母本的经典传说提升为小说话语层面上的互文本,通过传说文本与小说文本间的互文指涉,引发了小说作者、阅读者、叙事者、受叙者之间伦理取位的断裂和冲突,继而制造出小说叙事中强大的话语张力。在这样一种改编策略下,《白蛇》将《白蛇传》转化为了一个女同性恋文本,并质疑了《白蛇传》背后潜藏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异性恋霸权及其对女性的戕害,进而唤醒了女性对于自身存在状态与生命经验的关注。
[Abstract]:Any classical adaptation is bound to face the problem of how to find a tension balance between variability and continuity. The emphasis on discourse tension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adaptation strategy of the pursuit of story instability. It provides a new way and possibility for classical adaptation. The adaptation of White Snake is to elevate the classic legend as a mother to the cross-text on the discourse level of the novel. Through the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the legend text and the novel text, it leads to the breaking and conflict of ethics between the author, reader, narrator and narrator. Under such an adaptation strategy, White Snake transforms the Biography of the White Snake into a lesbian text. It also questions the male-centered heterosexual hegemony hidden behind White Snake and its harm to women, thus arousing the attention of women to their own state of existence and life experience.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俊蕾;;当代写作中的少年叙述[J];文艺研究;2006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文婷;;破碎的身/影:续写与对话——《野草》与德国浪漫主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杨珊;;评《河湾》的叙事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3 杜凤鸣;话语冲突与意识形态冲突的解构之途——艾伟《小卖店》的叙事艺术分析[J];当代文坛;2005年05期

4 刘虹利;孟繁华;;感悟与发现——李一清的“乡村中国”[J];当代文坛;2011年06期

5 黄娟;;论西方叙事理论的缺陷与弥补[J];当代文坛;2012年01期

6 傅元峰;;“山鲁佐德”的文学启示——论凡一平小说兼及当代小说叙事倾向[J];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03期

7 李长中;;后经典叙事学中的读者叙事[J];东方丛刊;2008年02期

8 杨俊蕾;;新青年电影的多元走向与文化意义——以80’后导演部分新作为例[J];电影艺术;2012年01期

9 李岩;第二人称叙事的魔力——解读韦尔蒂短篇小说《钥匙》的叙述逻辑[J];俄罗斯文艺;2005年02期

10 黄小芳;;王安忆小说的叙事建构及读解[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虹利;孟繁华;;感悟与发现——李一清的“乡村中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2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国如;超越他者,,成为主体[D];河南大学;2011年

4 张冀;左翼小说革命叙事经验的后世影响(1942-1966)[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兰立亮;大江健三郎小说叙事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张敏生;时空匣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施显松;出入历史之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陈灵强;十七年“革命历史叙事”生成与建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黄长华;巴金小说叙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夏丹;中国民事审判话语叙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亚男;论严歌苓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叙事[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甜;铁凝小说语言符号的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顺吉;论60后作家的成长主题[D];吉林大学;2011年

6 卫垒垒;志异小说的叙事特征[D];南京大学;2011年

7 王志杰;帕慕克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杜晓杰;霸王别姬叙事演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李晓伟;从“无地彷徨”到“地火奔突”[D];兰州大学;2011年

10 丁乐慢;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白烨;;不可阻挡的崛起——文坛“80后”答问录[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00期

2 张柠;青春小说及其市场背景[J];南方文坛;2004年06期

3 江冰;论80后文学的文化背景[J];文艺评论;2005年01期

4 江冰;论80后文学的“偶像化”写作[J];文艺评论;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丹;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俄罗斯的命运[J];当代外国文学;2001年04期

2 陈倩;;此在彼在:伍尔夫和她的三个幻象[J];名作欣赏;2007年12期

3 马英;;从波特一生看她的女性意识[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曾洪伟;;哈罗德·布鲁姆的宗教批评[J];世界文学评论;2010年01期

5 金冰;;天使在人间——A.S.拜厄特对艾米莉·丁尼生的重构[J];国外文学;2010年03期

6 徐洁;;库切作品的互文形式与寓言本质[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11期

7 高春雨;;“起源”中的后现代主义[J];名作欣赏;2011年09期

8 张晓琴;《少年维特的烦恼》叙事艺术探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9 刘颖;建构女性的主体性话语——评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李昌珂;70年代联邦德国女性文学管窥[J];国外文学;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宋德发;;道德的相对性与历史性——解读《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伦理意蕴[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蔡岚岚;;英国女性文学溯源——19世纪以前的英国女性文学综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储劲松;女性经验史诗的书写者[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邓中良;多丽丝·莱辛:“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非浪漫的冷峻之爱[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韩笑;从诺贝尔文学奖到理性读书[N];吉林日报;2007年

5 ;叙事、文体与潜文本研究[N];光明日报;2010年

6 李莉;叛逆的童话[N];文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靳涵身;重写与颠覆—约翰·厄普代克“《红字》三部曲”之互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范若恩;麻木的群氓文学流变视野中的《裘力斯·凯撒》群氓场景反思[D];复旦大学;2012年

3 孙桂荣;消费时代的女性小说与“后女权主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许庆红;性、政治与诗歌理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佩;《灰蛾》中的隐喻性互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张凌然;模仿,转化,颠覆:《红字》三部曲之互文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3 刘凌凌;《时时刻刻》之互文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娜;[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刘妍;互文视角下《BJ单身日记》对《傲慢与偏见》的戏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笑伟;论博尔赫斯小说创作游戏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争妍;女性经验中的跨文化交流[D];西南大学;2006年

8 张秀清;憧憬中美文化融合,塑造华裔女性新形象[D];内蒙古大学;2007年

9 郭洁;纪伯伦文学与绘画艺术[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10 黄晶晶;女体的嬗变与超脱[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552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6552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8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