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走向文学意义生产前台的主体——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读者地位
本文选题:读者 切入点:文学活动 出处:《求索》2013年10期
【摘要】:在西方传统文论中,作为本体性存在的读者一直处于缺席状态。由现象学美学开启的现代理论将读者推向文学活动的前台。读者成为文学意义的建构者,文学事件的参与者,文学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中介者,媒介文化隐喻意义的承载者。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本体地位得到确立,为文学研究带来了新活力,但也因"读者"实际状况考量的艰难和理论假设的扑朔迷离,给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带来了新的难题。
[Abstract]:In the western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y, the reader, as the ontological existence, is always absent. The modern theory, which is opened by the phenomenological aesthetics, pushes the reader to the front of the literary activity. The reader becomes the constructor of the literary meaning and the participant of the literary event. The intermediary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literary ideology, the carrier of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media cultur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readers' Noumenon status in literary activities have brought new vitality to literary research. However, due to the difficulty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readers and the uncertainty of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it brings new difficulties to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critical practice.
【作者单位】: 怀化学院中文系;
【基金】: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新小说”文学场中的读者意识研究》(2010YBA193) 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现当代文学学科成果之一
【分类号】:I1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翥,石侃;挑战与对策:网络社会化与青少年道德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徐凯;;文论转化中的古诗话研究——兼评《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吕汉卿;宋文静;刘妮娜;;新视野下对文学理论生产的审视与观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邱泽奇;隔代无仇:布波文化融合的社会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仰海峰;全球化与资本的空间布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管先海;;档案馆面临的技术困境及其对策思考[J];北京档案;2007年08期
7 周庆山;;基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整合构建的文献交流思想述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年01期
8 刘云杉;;从“人力资本”到“公民生活”——乌尔里希·贝克《美丽的工作新世界》的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3期
9 马维娜;文化再制中的教育公平——在现实与虚拟中跃迁的教育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杨聪;;网络符号文化主体与客体[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阳;;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种知识考古学的路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林晓珊;;身体流动与性别不平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城市家庭汽车消费[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吴琳;;网络政治学视域下虚拟社会管理实践机制探索[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叶育成;;全球城市区域视角下的次区域协调规划探索[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谢天武;;互联网视域中政党形象的建构与传播[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6 王一川;;化解“丰富的痛苦”——编写12部教材的体会[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7 陆俊;;论网络社会运动[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8 肖亦卓;;世界城市内涵及形成的讨论[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奠定世界城市基础——2010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何威;;QMC研究初探[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2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4 鄢显俊;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云南大学;2010年
5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为;交互式媒体叙事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李小妹;我国省部产学研平台建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刘琼;中国网络新闻可信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黄永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霞;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李伟;《语丝》的现代性追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业雷;网络社会视阈下虚拟领导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郭乙廷;“人肉搜索”涉及的道德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6 邢艳;网络公共领域建构:障碍与路径[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李典璋;网络背景下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杨程;文化视域下的我国网络阅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唐芳;新媒介环境下的政府公共传播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袁佳穗;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心跃;印尼文与华文诗歌交汇的文学意义——试论《印度尼西亚的轰鸣》双语诗集[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年01期
2 张巧凤;韩模永;;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文学接受观[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李长中;;从作者到读者——兼论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欧蕾;;从文学活动视角谈《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审美意义[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马少青;;在《飞天》创刊60周年座谈会暨《〈飞天〉60年典藏》首发式上的讲话[J];飞天;2011年03期
6 武晓霞;;从《永恒的旅伴》看梅烈日科夫斯基的主观批评方式[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8年02期
7 及非,沈光虎;作家·文本·读者——略论罗兰·巴尔特的文艺美学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11期
8 胡全生;读者在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作用[J];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01期
9 王丽颖;走出后现代主义的误区[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赖_g煌;通往读者之途——康士坦茨学派简述[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士林;;文学批评的终结[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坤宁;西班牙当代文学登陆中国[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2 侯玮红;《2017》——2006年俄罗斯布克小说奖[N];文艺报;2007年
3 王杨;来自另一个古老民族的声音和身影[N];文艺报;2007年
4 徐则臣;把大师挂在嘴上[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5 特约记者 孙越;俄罗斯诗人特卡琴科去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张学斌;迪雅尔丹:一位启示乔伊斯创作灵感的法国作家[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蒲荔子邋实习生 赵文君;文学奖离读者越来越远?[N];南方日报;2007年
8 刘炳善;怀念俄罗斯文学[N];南方周末;2008年
9 世文;《加拿大华人文学史》工程启动[N];文艺报;2007年
10 谢莹莹;卡夫卡的作品与现实[N];文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管淑红;《达洛卫夫人》的系统功能文体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周琼;赫尔岑与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宁大治;英美科幻小说的伦理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丁卓;堂吉诃德形象的多重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苏蕊;从独白到对话[D];西北大学;2006年
4 王莉;赞助人、读者和译者:影响国外畅销书在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方芳;欧美侦探小说兴盛的外部原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6 于紫s,
本文编号:16573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657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