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罗伯—格里耶小说创作的自由
本文选题:罗伯—格里耶 切入点:自由 出处:《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作为法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反传统小说的典型代表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用自己的小说创作践行自己的新小说理论,他的出现无疑翻开了文学的新篇章,其小说创作的新观念和独特的艺术技巧与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及后现代的批评理论密不可分,他反对人类中心论,也一反传统小说的“写人”,将写物提到了中心位置,小说中人物行为和客观事物自由发展,画面也任意跳跃,因而被很多研究者评论为“客观写物派”,,在笔者看来,其实这正是格里耶创作自由的一种体现,也是调动读者参与文本的一种有效方法,从而也构建了一种作者与读者合作的新型关系。 本论文主要以接受美学理论作为基点和研究方法,来分析格里耶作品的反传统特点以及他小说的美学策略所导致的一种阅读自由,既从宏观的角度写出了他的这种新的小说创作方法产生的根源和基础,又微观地分析了他作品内部的特点,最后得出他的小说对为来小说发展的重大意义。 本论文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大概介绍接受美学的发展历程及接受美学理论与格里耶小说创作的关系,指出格里耶的新小说创作产生的基础;第二章主要是围绕接受美学理论家伊塞尔的“空白”论与“召唤结构”理论分析格里耶小说的反传统特点,情节的空缺、非线性的叙述结构、符号化的人物都为读者提供了介入小说的机缘,这些新的美学策略导致了阅读的自由,所以这一章也始终围绕着读者——作者新型关系的分析展开。第三章围绕接受美学另外一位理论家尧斯的“期待视野”论,通过分析格里耶小说对读者期待视野的不断改变与提高,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审美意义,进而指出未来小说发展的趋势及新的阅读模式。
[Abstract]: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writer of anti-traditional novels in France after the 1950s, Alain Roble-Grier used his novels to practice his new novel theory. His emergence undoubtedly opened a new chapter in literature. The new ideas and unique artistic skills of his novel cre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ontemporary western cultural thoughts and postmodern critical theories. He opposes the anthropocentrism, but also opposes the "writing man" of traditional novels, and puts the writing to the central position. In the novel, the characters' behavior and objective things develop freely, and the pictures jump at will, so they are criticized by many researchers as "objective writing school". In my opinion, this is actually a manifestation of Grier's freedom of creation.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method to mobilize the read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text, thus constructing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reader. Based on the reception aesthetics theory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anti-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Grier's works and a kind of reading freedom caused by his aesthetic strategy. Not only the origin and foundation of his new novel creation method are written from the macroscopic angle, but also the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his works are analyzed microscopically. Finally,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his novel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s novel is obtained. The text of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Grier's novel creation, pointing out the basis of Grier's new novel cre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theory of "blank" and "calling structur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theorists to analyze the anti-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Grier's novels, the vacancy of plot, and the nonlinear narrative structure. Symbolized characters provide readers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intervene in the novel, and these new aesthetic strategies lead to the freedom of reading. Therefore, this chapter has always focu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ader-author relationship.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theory of "horizon of expectation" by another theorist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Joss. By analyzing the changing and improving of the readers' horizon of expectation, Grier's novels produce a new aesthetic meaning, and then point out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new reading mode of the novel in the future.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565.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金茹;;从笑语“婴儿”到哭泣的“宁姑”——男权社会女性失语化与柔弱化的悲剧历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2 孙慧;;安贝托·艾柯的小说叙事策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3 陈玉堂;;从“释比”的音译谈羌族释比经典中“神名”的英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4 曹金合;;追随永恒——曹文轩儿童文学的审美意识剖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5 单斌;“起源”的迷思——德里达《〈几何学起源〉导论》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袁文彬;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7 胡友峰,付昌玲;论伽达默尔对艺术真理的探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8 汪杨;;秘密花园的文化叙事——论世纪之交中国女性作家的“欲望化写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任军;;胡塞尔现象学与自然主义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肖德生;;胡塞尔对主客观时间关系的确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超;;基于区域视角的河北省文化产业定位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俞可;;校长专业发展研究的方法论探索:社会化路径[A];教育领导研究(第一辑)[C];2009年
3 李龙强;;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北卷)[C];2012年
4 李龙强;;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西北卷)[C];2012年
5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6 王铭玉;;谈语言符号学理论系统的构建[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7 王兆春;;索绪尔符号学说与《墨经》“名实”论之比较[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莉;;索绪尔的语言观及任意性原则对外语学习的启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9 郭晓芬;李双宏;;《雾都孤儿》人物分析——南希的挣扎[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10 张晓瑜;;思考《脸上的红月亮》[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纯辉;司法判决书可接受性的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郭海霞;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王蕾;中国高水平EFL学习者语言研究:程式语和语言创造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栾庆伟;论武术套路的表演艺术[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丁一吟;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大众传播学解读[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朱岚晖;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李青;延安时期女性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70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670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