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察洛夫理想人物塑造的再思考
本文选题:冈察洛夫 切入点:理想人物 出处:《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摘要】:如何塑造理想人物是冈察洛夫通过文学作品提出社会问题和展现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对理想人物的选取与刻画不仅与冈察洛夫的文学典型观有关,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俄国文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研究冈察洛夫理想人物的塑造过程、性格确定及其原因,对于我们了解以冈察洛夫为代表的19世纪中期俄国自由派作家的社会观、伦理道德观和文学创作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Abstract]:How to portray ideal characters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Gangcharov to raise social problems and show social ideals through his literary works. The selection and portrayal of ideal character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his literary typical view.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reflects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Russian literature and social realit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outlook, ethics and literary creation of Russian liberal writers represented by Gangcharov in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冈察洛夫研究:奥勃洛摩夫性格的文化阐释”(12BWW023)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冈察洛夫译介史论及其误读研究”(13YBA413)
【分类号】:I51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郑滨;德国举办第一届冈察洛夫国际学术讨论会[J];苏联文学联刊;199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荣国;;“艺术描写的高贵特征”——浅议《奥勃洛摩夫》人物刻画中的“物”[J];俄罗斯文艺;2007年03期
2 杨子奇;略论侗族民间文学的审美意蕴[J];怀化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3 高荣国;;误读与过度诠释:再论奥勃洛摩夫与“多余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4 吴俊忠;让批评走近作者——从《红字》评析说开去[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刘洪波;“误解的旋风”——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对果戈理《与友人书简选》批评综述[J];国外文学;2002年02期
6 赛妮亚;论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误区[J];文艺争鸣;2004年01期
7 于胜民;俄罗斯文化的惰性特征与文学中的惰性人物[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吴波;奥勃洛摩夫性格新论:自我封闭与独善其身[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郝丽娜;;论“奥勃洛摩夫性格”成因及实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10 郝丽娜;;俄国农奴制的挽歌——《奥勃洛摩夫的梦》的解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春红;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现象及其文化本质[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涂薇;论19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色彩[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丽娜;论冈察洛夫的人物心理描写[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6期
2 岩宏;冈察洛夫创作思想的再认识[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吉尔卡尼诺夫,蓝泰凯;论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4 罗明镐;从《万般苦恼》看冈察洛夫的文艺观和文艺批奤方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86年04期
5 焦玉莲;批判无价值无意义的生存——萧红《马伯乐》与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人物形象比较[J];呼兰师专学报;1998年02期
6 范文虹;;冈察洛夫的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5期
7 郝丽娜;;论冈察洛夫的景物描写[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2期
8 万冬梅;;试析《奥勃洛摩夫》中冈察洛夫的女性观[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9 高荣国;;时代与个性:论冈察洛夫《悬崖》创作中的矛盾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04期
10 孙丽珍;;冈察洛夫长篇小说女主人公的嬗变轨迹探析[J];名作欣赏;2011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俄罗斯经典文学的魅力[N];解放日报;2006年
2 路文彬;奥勃洛莫夫的文学观[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丁斯扬;冈察洛夫研究在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路文亭;屠格涅夫前三部小说中普希金传统之体现[D];河南大学;2013年
3 张春红;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现象及其文化本质[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744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674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