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的戏剧功能论
本文选题:布莱希特 切入点:戏剧功能 出处:《四川戏剧》2013年08期
【摘要】:确立观众的理性立场是布莱希特戏剧活动的首要目标。由于戏剧家坚持在艺术范围内运用艺术手段达致,因而,摆在他面前的是一系列美学问题。为保证观众理性,不引起动情,他须阻止演出过程中发生强烈共鸣(包括观众共鸣与演员共鸣);为激发观众以批判眼光认识"周围世界",他须减弱娱乐,强调剧场的教育功能。理性与动情、批判与共鸣、教育与娱乐三组关系共同建构起布莱希特戏剧功能论的整体结构。
[Abstract]:To establish the rational stand of the audience is the primary goal of Brecht's dramatic activities. Since the dramatist insists on using artistic means to achieve it in the artistic field, he is faced with a series of aesthetic problems. Without arousing emotion, he must prevent strong resonance during the performance (including between the audience and the actor; in order to motivate the audience to critically understand the "world around him"), he must weaken entertainment and emphasiz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thea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ticism and resonance, 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constructs the whole structure of Brecht's drama function theory.
【作者单位】: 宁波大红鹰学院;
【分类号】:I516.0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瓦尔特·本雅明;王立秋;;布莱希特诗歌评注[J];上海文化;2011年04期
2 余匡复;布莱希特的“episches Theater”是“史诗剧”吗?[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0年04期
3 李昌珂;谈布莱希特的“叙事剧”[J];外国文学评论;1996年04期
4 韩瑞祥;布莱希特诗学观的最初自白——论《声息颂歌》[J];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02期
5 陈祥明;布莱希特的现代戏剧美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6 刘颖;;布莱希特与中国诗歌关系评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陈晓霞;;论布莱希特思想的矛盾性[J];戏剧文学;2010年03期
8 贝·布莱希特 ,黄文华;致后代人(一九三八年)[J];译林;1980年04期
9 熊美;布莱希特的演剧观——兼论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异同[J];民族艺术研究;2000年03期
10 吴勇立;;“星丛”的秘密——《本雅明与布莱希特》简介[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许继红;;透过“感觉结构”看威廉斯的文化整体论[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黎;布莱希特与庄子[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李世琦;思想的含量和文字的重量[N];深圳商报;2004年
3 陈伟;黑暗时代的希望之光[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海东;德国文学在中国的解读和误读[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黄燎宇 李世琦;他的自传比文学评论写得好[N];文艺报;2004年
6 刘兵;戏剧舞台上的物理学家[N];人民政协报;2010年
7 马文韬;他的名字与国家并列[N];文艺报;2003年
8 胡小跃;一个退休警察的追忆[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仝保民;安娜·西格斯和她的《第七个十字架》[N];中华读书报;2000年
10 金海民;毕希纳与达姆施塔特[N];学习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卢炜;从辩证到综合[D];苏州大学;2006年
3 殷瑜;布莱希特在中国:1949-2006[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叶长海;布莱希特与贝克特之后[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5 李时学;20世纪西方左翼戏剧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姜萌萌;幻象与现实·真实与虚假[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7 范煜辉;意识形态幻象的批判与超越[D];南开大学;2009年
8 张雅琳;从“间离效果”看品特戏剧中非现实的现实性[D];复旦大学;2010年
9 薛晶;萨特戏剧的情境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10 张克芸;“变形”抑或“被解除变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t,
本文编号:16749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674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