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觉醒》中的解构主义
本文选题:凯特·肖邦 切入点:《觉醒》 出处:《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在美国文坛,凯特·肖邦是19世纪末期的一位杰出而具有影响力的女性作家。在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她曾发表了两篇短篇小说集《河湾人》和《阿卡迪亚之夜》,这两本小说集奠定了她作为具有地方色彩的优秀作家的文学地位。1899年,凯特·肖邦发表了自己的代表作《觉醒》。这本书主要是描写一位聪慧,敏感,勇敢的女性在获得精神上的觉醒之后大胆追求自己自由独立的生活的故事。肖邦前卫而大胆的创作思想使得这本书成为一部罕有的佳作。本文主要分析凯特·肖邦体现在《觉醒》中的解构主义思想及策略。笔者希望通过对作品中所具有的解构主义因素的解剖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和欣赏《觉醒》这本书的艺术精髓。 首先,本文通过分析凯特·肖邦对《觉醒》中三组二元对立的大胆颠覆来体现她的解构主义策略。书中主要体现出的三组二元对立分别是:道德/性欲;理智/情感;男性/女性。解构主义者认为,由于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存在以及人们对其孜孜不倦的追求,二元对立的两方必定总是处于不平等的等级秩序中,即:一方永远处于中心位置,而另一方则处于边缘位置被人们忽略。而《觉醒》中所体现出的三组二元对立在维多利亚时期表现尤为明显。由于当时宗教,以及父权制文化的盛行,人们思想偏保守,男性总被认为比女性强,所以当时道德,理智和男性这三者毫无疑问的处于中心位置,而性欲,情感和女性则是被压抑的对象,处于边缘位置。书中凯特·肖邦大胆描写了艾德娜的婚外情以及她对性自由的勇敢追求。在肖邦的笔下,性欲和情感二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二者被重置于中心位置。此外,在父权制文化中,男人始终是强者,而书中女主人公和男性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雌雄同体特质则反映出肖邦对男性/女性这组二元对立的消解。肖邦对这三组二元对立的颠覆来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位聪慧,独立,勇敢的新女性形象。 接下来,本文主要通过阐述肖邦对传统女性形象的颠覆来进一步探讨她的解构主义思想。作者主要从书中出现的三位主要女性形象着手分析肖邦对传统女性的颠覆。书中的两位女性形象艾德娜和芮茨都是肖邦颠覆传统女性的最佳例证。 最后,作者认为凯特·肖邦试图通过对书中三组二元对立和传统女性形象的解构从而来打破传统中那些僵硬,刻板的消极女性形象,与此同时,她试图构建出能够大胆追求独立和自由的一种新型女性形象。
[Abstract]:Kate Chopin is a prominent and influential female writer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She has published two collections of short stories, the Man of the Rivers and the Night of Acadia, which established her literary status as an excellent writer with a local color. Kate Chopin published her masterpiece, Awakening. This book is about an intelligent and sensitive person. The story of brave women pursuing their own free and independent lives after a spiritual awakening. Chopin's avant-garde and bold creative ideas make this book a rare masterpiec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Kate Shaw. The author hopes that by dissecting the deconstruction factors in his works, the author can help readers better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artistic essence of Awakening. Firstly, by analyzing Kate Chopin's bold subversion of the three groups of dualistic opposition in the Awakening, this paper presents her deconstruction strategy. The three groups of dualistic antagonism in the book are: morality / libido, reason / emotion, etc. Men / women. Deconstructionists believe that,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logos centrism and the tireless pursuit of it, the two sides of duality must always be in an unequal hierarchical order, that is, one side is always at the centre, The other side was marginalized, and the three groups of dualistic opposition embodied in the Awakening were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the Victorian era. Because of the prevalence of religion and patriarchal culture at that time, people were thinking conservatively. Men were thought to be better than women, so morality, reason and men were unquestionably at the centre, while sexuality, emotion, and women were repressed. On the margins. Kate Chopin boldly describes Edna's affair and her brave quest for sexual freedom. In Chopin's writings, the importance of both sexuality and emotion is self-evident, and both are reset to the center. In patriarchal culture, men are always strong, And the hermaphroditism of the heroine and the male character in the book reflects Chopin's resolution of the dualistic opposition of men and women. Chopin's subversion of these three sets of dualistic antagonisms portrays for the reader a wise and independent man. A brave new female image. Nex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Chopin's deconstruction thought by expounding Chopin's subversion of traditional female image. The author analyzes Chopin's subversion of traditional female from the three main female images in the book. Edna and Ritz are both prime examples of Chopin's subversion of traditional women. Finall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Kate Chopin tries to break down the rigid, stereotypical negative female images by deconstructing the three sets of dualistic and traditional female images in the book. She tried to build a new female image that boldly pursued independence and freedom.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元;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反叛——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一瞥[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2 程至的;关于解构的一些问题[J];美术;1996年08期
3 叶诗茹;;超阅读:碎片背后的整体——以解构主义的眼光来思考超阅读真正的价值所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杨朝军;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观刍议[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胡健;略论巴特的美学思想[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6 叶华年;“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解构主义和文学批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张杨;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元素在传统戏曲舞台美术中的运用[J];戏曲艺术;2004年03期
8 张建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解构主义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7期
9 郑敏;;诗哲是近邻——答郑秀才、陆楠楠、徐翔、刘超、陈凯同学问[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马赛;;互文性解构模式下的译者初探[J];理论界;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耕;;德里达:从解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解读《马克思的幽灵》[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2 张传彪;;对汉字语境下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霍跃红;;回归翻译伦理:译者应树立正确的荣辱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闫文芳;;解构主义建筑与我国和谐社会相悖[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谭晓丽;;韦努蒂的解构翻译思想新探[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邓庆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当代建筑创作[A];2005年度山东建筑学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7 马彦婷;;《微暗的火》中的解构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传彪;;对汉字语境下后现代解构主义的质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阮倩;;“童贞”观念的初始——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构主义批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彭辉;;从多维视角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正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章海霞 综合;解构主义与建筑[N];中华建筑报;2009年
2 杨一帆;韦努蒂解构主义的异化翻译策略及在中西语境下的两种文化立场[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程一聪 整理;解构,,通向更幽深的世界[N];社会科学报;2008年
4 ;上海研讨“耶鲁解构主义批评学派”[N];文学报;2008年
5 ;非中心在中心的废墟上生长[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6 阿庄;扎哈·哈迪德:建筑解构主义大师[N];中国妇女报;2004年
7 詹斌;解构的欢愉[N];青海日报;2003年
8 梁晓声;论大学[N];光明日报;2006年
9 陈众议;向着重构的整合[N];中华读书报;2009年
10 冯颜利 俞宣孟 卫明 甘丹;走近德里达 倾听解构主义[N];社会科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金敬红;解构视角下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覃世艳;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批判[D];苏州大学;2006年
4 万雪梅;美在爱和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王敬民;乔纳森·卡勒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萨晓丽;论威廉·S·巴勒斯文本中的反控制和意识的拓展[D];厦门大学;2007年
7 谌晓明;符指、播散与颠覆:福克纳的“斯诺普斯三部曲”之解构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李素艳;从宏观政治到微观政治[D];吉林大学;2008年
9 封一函;结构与解构:从乔姆斯基到韦努蒂[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吴建设;乔纳森·卡勒:解读理论多元时代[D];清华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米丽汁;论《觉醒》中的解构主义[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2 魏清光;语境与文学翻译[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3 夏智姣;创造性误读:一种解构主义翻译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郭丽静;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译作的地位[D];重庆大学;2003年
5 张珏;从诗歌翻译看译者主体性[D];河海大学;2007年
6 张戌敏;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视阈下的《黄帝内经·素问》翻译[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胡素平;从解构主义角度论英文电影片名改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高璐夷;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与《论语》翻译[D];厦门大学;2008年
9 殷文;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D];青岛大学;2007年
10 赵超;信息技术背景下设计的消解与重构——被解构的设计权力话语[D];清华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752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675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