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格式塔心理学与拓扑心理学视域下的莎诗解读

发布时间:2018-03-28 12:45

  本文选题: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切入点:格式塔心理学 出处:《学习与探索》2014年03期


【摘要】:意象是连接情感与思维的桥梁。实践证明,从格式塔心理学以及它的一个分支——拓扑心理学视角入手,利用心理空间隐喻的特点,阐释莎诗心理隐喻空间的构建及其多维性,解析读者鉴赏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时被赋予的美学享受与审美体验,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Abstract]:The image is a bridge between feeling and thinking. In practice, starting from the Gestalt psychology and it's a branch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pological psychology, using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metaphor, construction and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Shisha poetry psychological metaphor space, endowed with the analysis of readers' appreciation of Shakespeare's Sonnets and aesthetic enjoyment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is a an effective way.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战后美国诗歌流变研究”(13BWW050)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以言取效与文本分析:文体分析的多维视角”(10D024)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隐喻解读”(1253b009) 2013年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 哈尔滨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项目
【分类号】:I561.0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马春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多重复义[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周寅;“格式塔”心理学与诗歌鉴赏[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3 丰国欣;拓扑心理与推理变体[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罗益民;蒋跃梅;;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拓扑学宇宙论[J];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再三;涂凌燕;;从格式塔心理学看杜甫诗歌的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黄俊娟;;从格式塔意象再造来分析李商隐《夜雨寄北》的英文翻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3 史航;;“格式塔”式英语阅读教学[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4 邱晓娟;柳超健;;从“格式塔”理论角度看江南特色古诗词英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5 高歌;;美妙的意象——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人文主义精神[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吴竞;;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时间主题的解读[J];科技信息;2011年31期

7 丰国欣;;双语活动中的认知心理转换机制[J];理论月刊;2009年12期

8 虞颖;;时间镰刀下的美的追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两大主题解读[J];世界文学评论;2011年01期

9 张祺;;从“格式塔”理论角度看中国古诗英译[J];双语学习;2007年11期

10 杨洪玉;周咏梅;;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翻译比较[J];文教资料;2012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丰国欣;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徐畔;拓扑心理学认知空间下的莎士比亚十四行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雯雯;唐诗空白结构的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张璐;指向“重象”的设计表现[D];北京印刷学院;2009年

3 杨忠强;家具造型设计中的折衷探析[D];南昌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改娣;;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意象特征探微[J];外国文学;2006年02期

2 罗益民;宇宙的琴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音乐主题结构[J];名作欣赏;2004年04期

3 丰国欣;英语跨文化写作中成品表征的传播学解释[J];外语教学;2003年02期

4 沈弘;;“或许我可以将你比作春日?”——对莎士比亚第18首十四行诗的重新解读[J];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5 曹明伦;;“我是否可以把你比喻成夏天?”——兼与沈弘先生商榷[J];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03期

6 彭建武;国外认知连通主义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4期

7 丰国欣!435002;论英语写作中的关联参与——语篇语用纽带研究之一[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08期

8 丰国欣;英语跨文化写作中的认知心理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4期

9 任绍曾;语篇的多维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郭纯洁;语篇连贯性的认知基础[J];现代外语;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新民;评屠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一百首》[J];中国翻译;1997年05期

2 杨建民;;寻访莎士比亚诗[J];书城;1995年06期

3 王忠祥;;真、善、美的统一——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4 卢俊燕;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主题刍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S1期

5 屠岸;;关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J];诗刊;1979年08期

6 周启付;谈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J];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01期

7 张成智;安荣勇;;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中国的译介[J];大家;2011年17期

8 陈观瑜,戴馏龄;不巧的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社会价值[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9 董旭;刘焕朝;;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浅论[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04期

10 龙文森;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赠王公大人诗[J];外语学刊;198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宋蓓;;格式塔心理学对中小学音乐综合课的启示[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林玉鹏;;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伦理思想及其矛盾困惑[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岳桦;舒甜甜;;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试论园林乔木形体的配置[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罗益民;;性别伦理美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批评的新方向[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罗益民;;词典内外的释义系统[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朱晨荻;;科学认知活动视野中的“观察渗透理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周昌雄;曹丰文;;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的几何活动轮廓模型[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谭洁;走近梁宗岱[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2 世文;文学经典的解读与研究面临新的挑战[N];文艺报;2006年

3 张同吾;翰墨歌弦总是诗[N];文艺报;2007年

4 北塔;英国诗歌翻译的集大成者[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袁国女;30年阅读革命的喜与忧[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6 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 严育洪;在教与学之间留个“缺口”[N];江苏教育报;2010年

7 杨鸥;屠岸:拥抱美的诗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8 易沉;莎士比亚诗作的出版历程[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张圣华 特邀通讯员 邹云慧;读书 让心灵长了翅膀[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屠岸;师生情谊四十年[N];文汇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徐畔;拓扑心理学认知空间下的莎士比亚十四行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2 田星;罗曼·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于淼;现象学创造力研究的方法论解析[D];东北大学;2010年

4 陈佑林;外语教育网络化的理论思考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意象翻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 郭珊珊;论英诗汉译中的美感移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3 陈健松;NPR:心理学的观察和实践[D];浙江大学;2006年

4 彭雅莉;格式塔心理学对图形设计的影响[D];南昌大学;2006年

5 刘妩;浅析建筑与行为[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6 胡艳;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神话主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郝美娟;试析许渊冲汉诗英译篇章的衔接连贯之美[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8 辛成瑶;科技馆展示设计中的视觉要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庄波涛;混合媒介视觉信息引发多层次情感体验[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10 谢婧;《弁而钗》男风现象及其社会心理学透视[D];中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763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6763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2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