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斯皮瓦克的女性主义批评

发布时间:2018-03-29 01:24

  本文选题:斯皮瓦克 切入点:女性主义 出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摘要】:斯皮瓦克的女性主义批评始终指向他者,依据其对不同他者的关注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表现出反本质主义立场,通过分析欧洲经典诗作和小说中的雌雄同体和子宫嫉妒,解构男女二元对立原则;第二阶段通过对克里斯蒂娃等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的批判,指出她们在面对第三世界女性时的保守立场是与欧洲殖民思维的合谋;第三阶段在《属下能说话?》一文中讲述被西方殖民话语和印度男性话语双重遮蔽的属下女性的自杀真相,揭示异质伦理的开放性。
[Abstract]:Spivak's feminist criticism always points to the other, and according to his concern for the different others, it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early anti-essentialis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lassic European poetry and novel androgyny and uterine jealousy. In the second stage, by criticizing French feminist theorists such as Cristina,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ir conservative position in the face of women in the third world is a collusion with the European colonial thinking. Stage three can speak in a subordinate? This article tells the truth about the suicide of women under the duality of western colonial discourse and Indian male discourse, and reveals the openness of heterogeneous ethics.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毕晓普的诗歌与诗学研究”(项目编号:10YJA752038) 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中西文学与文论的现代转换”(项目编号:2010ZDB10)阶段成果
【分类号】:I712.06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娜;谁是玩偶——再读《玩偶之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杨雪云;;女性的网络表达模式及其社会学解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戴媛;;撑起一片天空——《磨砺》之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孙妮;评《三位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的批判》译本——兼论西方文论的翻译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彭珍珠;;《尤利西斯》与社会性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刘昀;;徘徊在理智与情感间的女性主义者——从小说《爱玛》看奥斯丁的矛盾心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8 杨六荣;;走出房间意象的女性漂泊写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9 赵静;;重返伊甸园——《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与人性的复归之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10 李娜;;“在路上:何处是归途?”——反思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写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珊珊;;绝望中的希望——浅析萧红短篇小说《手》[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2 凌静;;潮汕女村官参政过程、特点和困难研究[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3 方珏;;主奴关系与承认——论女性主义哲学的辩证方法[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李萍;;当前我国农村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苏典娜;;从徐冰看当代艺术的“后殖民批评”[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徐明宏;;夫妻同悦的理想与现实——论女性的性和家庭角色的转向[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志华;张文;吴节;;产品的女性化隐喻设计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9 唐友东;;责任与愉悦——从《蝴蝶君》看东西方“性伦理”观差异[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10 罗婧;;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城中村流动人口居住特征研究——以昆明城北小窑村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9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李岩;跋涉在路上—女性视域下的李少红影视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丽;论奥斯丁笔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沈敏;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电影中的女性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追坤;杨必译本《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翻译表现及其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吕莹莹;论毛姆的自由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韩凤仪;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郭辉;从个人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喜福会》[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樊秀秀;译者的性别身份[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辉;;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理论[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2 吴媛媛;;后殖民中的女性视角——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思想[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07期

3 林树明;性别意识与族群政治的复杂纠葛: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3期

4 于文秀;斯皮瓦克和她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J];求是学刊;2005年04期

5 李婷婷;;浅析美国华裔女性主义书写与文化身份问题[J];小说评论;2009年S2期

6 赵金凤;;女性主义视野中的黛西与盖茨比的爱情[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4期

7 刘莉;;影响与融合: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朱玉霞;;“菲勒斯”的否定与消解——论《呼啸山庄》对传统文化观念的颠覆[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王桃花;;论德拉布尔小说《磨盘》中男性的“他者”地位[J];贺州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刘志芳;王军;;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文化身份与边缘创作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智欢;;论《女勇士》中的东方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蔡婷婷;;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情感关系透视黛西·费伊的存在价值[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于珊;;《天一言》中“天一”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天然;;中国饮食文化的他者形象——评《华女阿五》和《女勇士》(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林丽贤;;幻想监狱:论《蝴蝶君》中的蝴蝶固像对东西方想象力的束缚[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林文静;;罗莎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读小说《大披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甘婷;;谁来为那些妇女的悲剧命运负责?—评《了不起的盖茨比》(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胡爱华;朱莉;;后殖民视野下华人历史记忆尘封残片的再现——美国华裔文学作品述评[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汤瑶;;《蝇王》男权社会里被沉默的女性声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勒克莱齐奥文学,通过梦想解除枷锁[N];文汇报;2009年

2 王炎;伟大的诗歌注定是另一种形式的思想[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秦旭 顾明栋;理论和消失的未来[N];文汇报;2011年

4 陈众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调笑文艺的消解功能到文艺标准的重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王守仁;外国文学研究呼唤创新[N];文艺报;2002年

6 许周鹣;异样的生存 独特的视角[N];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杨建玫;关于欲望与控制的黑色童话[N];文艺报;2010年

8 李洪华;新移民文学的文化身份、人性书写和创作成就[N];文艺报;2009年

9 石平萍;美国生态批评的环境转向[N];文艺报;2009年

10 张德明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当代欧美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与文学叙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广利;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赵淑洁;等待不在场的他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姚京明;中国镜像的明与暗[D];复旦大学;2005年

4 王晓燕;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5 蒋花;压抑的自我,,异化的人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冯冬;W.S.默温诗之欲望与无限性[D];南京大学;2011年

7 王敬慧;永远的异乡客[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8 车凤成;为被承认而斗争—贝娄作品主题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蔡圣勤;孤岛意识:帝国流散群知识分子的书写状况[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德峰;他者话语的交汇[D];兰州大学;2007年

2 黄曦;《印度之行》中的他者[D];四川大学;2006年

3 李毅;言说美国属性[D];武汉大学;2005年

4 周建;罗琳的“隐身衣”[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唐琼;芥川龙之介和中国形象[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周新;麦尔维尔小说中的后殖民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5年

7 张平;论《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及反东方主义元素[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魏琼华;《黑暗的心》所体现的康拉德的帝国主义情结[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奕;双重他者的声音[D];重庆大学;2010年

10 曹英慧;[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789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6789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9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