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格尔顿的文本科学
本文选题:审美意识形态 切入点:伊格尔顿 出处:《文艺评论》2013年07期
【摘要】:正20世纪的西方文艺理论界百花绽放、异彩纷呈,在种种文艺理论各领风骚的文学批评场域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思想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焦点。经典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出现,它的分析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因而,它为观察和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宏观政治学奠定了基础,为研究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生产与运作方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蕴涵了极其丰富又极具研究价值的子视域。可以说,不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形态是怎样的,马克思主义都
[Abstract]:In the 20th century, the western literature and art theorists bloomed in a variety of splendor.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criticism of various literary theories, the theoretical thoughts of Western Marxist scholars have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cademic attention.Classical Marxism appeared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its object of analysis was the capitalist society itself. Therefore, i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observing and explaining the macro-politics of capitalist society.It provides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he soci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within capitalism. From this, it can be seen that Marxism contains a very rich and valuable sub-field of study.It can be said that, no matter what the concrete form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t society is, Marxism all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报业集团;
【基金】:东北林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为DL12BC14;项目名称:马舍雷与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理论之比较研究
【分类号】:I1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杰;徐方赋;;“我不是后马克思主义者,我是马克思主义者”——特里·伊格尔顿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8年12期
2 尹庆红;;“理论之后”的理论——读特里·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赵丹;刘洋;;走向文化政治诗学——伊格尔顿与他的文化政治批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柴焰;克拉莉莎的救赎——特里·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文本批评[J];中州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肖琼;;伊格尔顿的悲剧理论阐述[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02期
6 李子芯;;论伊格尔顿对马克思意识形态实践观的发展[J];传承;2011年15期
7 宁;伊格尔顿谈I.A.理查兹[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4期
8 马海良;伊格尔顿的思想历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王天保;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论[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2期
10 石秀峰;;泰戈尔小说《沉船》的审美意识特征略说[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士林;;文学批评的终结[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傅星寰;;政治中人的“异化”——珂塞沃伊形象解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立;;海意象与中西方民族海洋观中的文化精神[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4 陈世雄;;本雅明美学与布莱希特戏剧[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 马海良;悲剧:一个不能放下的话题[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世文;人文传统和准则没有消失[N];文艺报;2005年
3 ;文学与身体:为什么写作?[N];人民政协报;2010年
4 吴元迈;重新审视9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思潮[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肖寒;革命的政治批评[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炜;伊格尔顿的解构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3 赵光慧;超越文化政治:走向宗教伦理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丽;乔纳森·多利莫尔的政治文化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董亦佳;杰姆逊的文本阐释理论与阐释实践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吴建设;乔纳森·卡勒:解读理论多元时代[D];清华大学;2009年
7 李兆前;范式转换: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胡亚敏;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2 蒋晓璐;试论伊格尔顿文学生产论及其现代意义[D];内蒙古大学;2012年
3 吴斌;难以跨越的中产阶级意识形态樊篱[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夏露;中文视野下的伊格尔顿[D];山东大学;2007年
5 刘长星;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理论[D];新疆大学;2005年
6 王心宇;《占有》的马克思主义辨证阐释[D];安徽大学;2006年
7 冯君;20世纪英语文学批评的范式革命[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王奇见;从神话和民间传说看中日两国自然观的差异[D];吉林大学;2008年
9 陈明义;我与他,,我们与他们[D];四川大学;2006年
10 蔡峻岭;反面乌托邦文学的意蕴及其价值[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849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684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