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弱势群体的呐喊:当代美国成长小说中的少女成长

发布时间:2018-03-30 10:19

  本文选题:美国 切入点:成长小说 出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摘要】: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运动和性解放运动,触动敏感的美国作家以凌厉的手法把一个弱势群体——受到性伤害的少女形象推进了成长小说的经典之列。这些少女形象主要有三类:被强暴的少女、未婚妈妈少女和同性恋少女。虽艺术手法各异,但作品叙事模式惊人相似,其叙述的既是成长小说所独有的表现主人公由"天真到迷茫再到顿悟"的正常成长,也是叙述少女由"受伤到觅伤再到疗伤"的异常成长。作家把美国特殊的移民历史和过度消费的现实所诱发出来的社会问题,用弱势的少女成长作了别样视角的阐释,不仅呈现了成长小说所承载的独特的美国历史与文化,也是警醒人们如何关心少女成长的一记呐喊。
[Abstract]:The feminist movement and the sexual liberation movement in the 1960s, The sensitive American writers have used aggressive tactics to push the images of a vulnerable group-sexually injured teenage girls into one of the classics of childhood fiction. There are three main types of images of teenage girls: girls who have been raped. Although unmarried mothers and gay girls have different artistic methods, the narrative patterns of their works are surprisingly similar. What they describe is the normal growth of the protagonists from "innocence to confusion and then to epiphany", which is unique to the growing up novel. It is also a narration of the abnormal growth of teenage girls from "injury to seek and recovery". The writer explains the social problems caused by the special immigrant history and the reality of overconsump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using a different angle of view to explain the growth of underprivileged young girls. It not only presents the unique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 carried by the growing up novel, but also serves as a wake-up call for people to care about the growth of young girls.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TJWW12-03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09&ZD071)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中芹;;悲剧之美——析《秀拉》中的悲剧人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2 周娜;;《最蓝的眼睛》与《女勇士》中母亲形象之对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3 霍侠;;《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的新黑人女性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4 邱亚芳;万涛;;托尼·莫里森作品的精神生态批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5 宋健衡;吴燕;钱婧;;《最蓝的眼睛》中的“恋物”悲情[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曹小菁;蒋天平;;以莫里森隐喻论证隐喻语义的个体性兼重置隐喻的语义特征[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7 段军霞;;《最蓝的眼睛》的神话原型批判[J];长城;2010年02期

8 王雅娴;;《最蓝的眼睛》中的荒谬存在与自我追寻[J];长城;2012年06期

9 贾丽婷;;《最蓝的眼睛》和《秀拉》中黑人女性意识对比[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孙艳芳;;修辞意象到价值取向的嬗变——《最蓝的眼睛》的修辞艺术[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徐佳雨;;从被毁的梦到梦的毁灭者——《最蓝的眼睛》中乔利的性扭曲探析[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红玉;浮出翻译史地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杨霞;《尘埃落定》的空间化书写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荆兴梅;托妮·莫里森作品的后现代历史书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芮萱;盲从·反叛·回归[D];江南大学;2010年

2 王辉娣;岛上的迷途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常姣;重构黑人主体价值[D];河南大学;2011年

4 张丽霞;迷失 抗争 引导[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5 车金双;文化翻译视阈下美国当代族裔女性小说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6 莫色木加;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的文化身份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胡艺丹;“双重意识”下的身份危机[D];江南大学;2011年

8 黄娜;“有声音的作品”—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张佳;《秀拉》中女性叙事策略及其意义[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经纬;论美国黑人族群的身份认同[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平萍;;《保佑我,乌尔蒂玛》——奇卡诺成长小说中的普世智慧[J];世界文化;2009年04期

2 张立峰;马跃;;试析美国成长小说的嬗变[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李琳;;困惑与成长:《华女阿五》与《女勇士》成长主题研究[J];名作欣赏;2009年06期

4 夏黎红;;从《最蓝的眼睛》看种族主义内化现象[J];科技信息;2009年22期

5 高淑英;;化蛹为蝶——试析奶娃的成长[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年04期

6 任超;;英美成长小说及其叙事特征[J];知识经济;2010年23期

7 陈岑;;从“凝视”的政治看《船讯》中奎尔的重生[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8 黄守岗;;略论成长小说与美国文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S2期

9 孙胜忠;;成长的悖论:觉醒与困惑——美国成长小说及其文化解读[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2年00期

10 买琳燕;;旅外过程中的人物成长——试析亨利·詹姆斯的《一位女士的画像》[J];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绍玺;;透过《勿失良辰》看美国社会的婚姻和家庭冲突[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陈许;;评托尼·莫里森及其创作[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3 赵明利;;定义“典型美国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冯丽君;;论《紫色》独特的书信体成长叙事方式[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甘惠侨;;马奇四姐妹的美德成因浅析:论《小妇人》中的教育主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茹;;跨越种族的樊篱 谈任碧莲和她的《地道美国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陈小艳;;透视垮掉派诗人——艾伦·金斯伯格[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刘满贵;;《花鼓歌》:美国华人移民文学的里程碑[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9 谢群;;在善的追寻中迷失——关于《奇异的插曲》的伦理学解读[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周丹铭;;从史蒂芬·金获奖看美国文化背景下的通俗文学[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商报记者 邹昱琴;《绿山墙的安妮》系列 经典与流行相结合的本土化尝试[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谢珂邋叶渔;这不是成长小说[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3 朱自强 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孩子的“寻家”之路[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4 邓咏秋;奥尔科特:写出青春的味道[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王杨;德国图书奖获奖作家对话中国读者[N];文艺报;2010年

6 阎海东;青春如何下地狱[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何善蒙;人问寒山路 寒山路不通[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薛玉凤;黎锦扬——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N];文艺报;2005年

9 温沁园 采写 潘小娴 龚容;以苦闷青春折射焦虑现实[N];信息时报;2003年

10 朱望 张红云;以独到视角审视亚裔美国文学[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军;索尔·贝娄成长小说中引路人的影响作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孙胜忠;无尽的求索和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车凤成;为被承认而斗争—贝娄作品主题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买琳燕;从歌德到索尔·贝娄的成长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易乐湘;马克·吐温青少年题材小说的多主题透视[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侯素琴;埃里希·凯斯特纳早期少年小说情结和原型透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林莉;论菲利普·罗思后期小说的历史解读与文学话语[D];厦门大学;2008年

8 刘克东;趋于融合:谢尔曼·阿莱克西小说主题发展轨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方红;“完整生存”[D];苏州大学;2008年

10 向忆秋;想象美国:旅美华人文学的美国形象[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辉娣;岛上的迷途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施蕾;《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一部平衡的成长小说[D];浙江大学;2004年

3 任远;简·奥斯丁,,成长小说和道德判断[D];复旦大学;2010年

4 杨李;《占卜者》:一部女性艺术家成长小说[D];兰州大学;2010年

5 艾莉莉;成长与探寻[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任战;重写成长小说的传统[D];复旦大学;2008年

7 陈静;通往成熟的心路历程[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小博;安娜的精神旅程[D];兰州大学;2010年

9 陈湘柳;成长的时代烙印[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陆姝s

本文编号:1685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685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1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