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惑与英雄的“自我认知”——解读《复乐园》里的第一个诱惑
本文选题:弥尔顿 切入点:《复乐园》 出处:《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摘要】:关于史诗《复乐园》里的第一个诱惑,目前学术界的两种解读都有失偏颇。首先,史诗里的第一个诱惑值得探究,寓意深刻,远不只是试图劝诱处于饥饿中的耶稣施展神力摄取食物,而旨在通过撒旦试探耶稣的身份来展示耶稣坚定的"信仰"。其次,第二个诱惑虽然依然以食物为诱饵,但与第一个诱惑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它与其后的几个诱惑情节一起构成史诗的第二重诱惑,是世间荣华的典型代表,锤炼的是耶稣的"自制"和"忍耐"等。更重要的是,第一个诱惑揭示出比"完善‘内在精神’"更深奥的哲理,因为要在不期而至的诱惑面前坚守信仰、忍耐、自制等"内在精神"之美德,前提在于,人必须首先达成"自我认知",了解自我身份;只有耶稣这样的人才能始终抵御诱惑,才能证实自己身为精神英雄之原型,才能成为弥尔顿史诗里的主人公和英雄。
[Abstract]:About the first temptation in the epic Paradise, there are two interpretations in academia that are biased.First of all, the first temptation in the epic is worth exploring, with a profound moral, far more than trying to persuade the hungry Jesus to exert his power to eat food, but to demonstrate Jesus' firm "faith" by testing Jesus' identity by Satan.Second, the second seduction, though still based on food, is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first, because it, together with the subsequent seduction plots, constitutes the second seduction of the epic, a typical representation of Rong Hua in the world.Jesus'self-control and endurance were practiced.More importantly, the first temptation reveals a more profound philosophy than "perfecting the inner spirit", because the virtue of the "inner spirit" of faith, patience, self-control, etc., in the face of unexpected temptations, presupposes that,Only people like Jesus can resist temptation, prove themselves as the archetype of spiritual heroes, and become the protagonists and heroes in Milton's epic.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弥尔顿与西方史诗传统研究》(14BWW057)
【分类号】:I561.0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玲英;;论《复乐园》里耶稣基督的神性与人性——兼论《基督教教义》中耶稣基督的身份[J];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雪;;杜威的认识论对“二元论”的“克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丁智琼;;“快乐即幸福”与“有德即幸福”——伊壁鸠鲁学派与斯多亚学派幸福观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李家玉;朱跃;;莎士比亚《麦克白》原型叙事空间主题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王平;;社会契约论三种——对霍布斯、洛克与卢梭政治哲学思想的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桂在泓;王平;;论当代中国政府能动性的发生与制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李成玉;;符号中的艺术——简析卡西尔《人论》中的艺术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祖保泉;漫议王国维的“意境”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李为民;;《普鲁弗洛克的情歌》里时间和意识的重要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高瑞霞;;赫尔德对启蒙理性的反思[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旦;;新闻自由:新闻媒介职业化的政治基础——对西方新闻自由思想历史发展的再思考[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2 邓华;;略论机械自然观的内涵及其影响[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李建军;;文学之病与超越之路[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4 黄力之;;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世俗性与超验性[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5 姜金良;郑晓剑;;民法视域内的国际迁徙问题[A];21世纪出入境(移民)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楚德江;;论我国有效政府模式的构建[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尚杰;;从“论证性的哲学”到“描述性的哲学”——由超越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二分法”所想到的[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俊;;公私利益选择与公共品供给动态有效性:经济思想史的视角[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9 贺娟;;科学方法论视野下的取象比类思维方式[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12年
10 崔清田;;“中国逻辑”名称困难的辨析——“唯一的逻辑”引发的困惑与质疑[A];第一次南开逻辑学专业学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4 徐媛媛;德尔斐神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6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8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蓉;论库恩科学哲学的社会学转向[D];武汉大学;2010年
10 马新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虚无主义的超越[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邓岚;《苏菲的世界》:多面体折射下的人生呈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王佳;诗为能言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尚伟伟;马克思自由观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邹志勇;爱因斯坦的科技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银婧;笛卡尔心身因果性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肖明翰;;基督形象的人性化及其意义:论古英诗《十字架之梦》的成就[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良博;吕靖;;《艾莱奥诺拉》:从“失乐园”到“复乐园”故事的再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赵桂影;王U,
本文编号:17169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16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