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庞德译作《华夏集》研究中的“东方主义”视角述评

发布时间:2018-04-10 15:53

  本文选题:庞德与中国 + 东方主义 ; 参考:《学术探索》2013年03期


【摘要】:早在东方主义概念提出之前,关于如何评价庞德《华夏集》与中国诗歌本来面目的关系,艾略特就做出过评价,该评价与半个世纪后的萨义德东方主义理论不谋而合,认为《华夏集》并非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集,与中国没什么关系。中国学者钱兆明对这种观点不满提出了东方主义新的内涵,认为中国不是一个等待被发现的他者而是对20世纪的英美文学现代主义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东方主义的概念的运用的确应有诸多的限制条件,否则就变成了生搬硬套欲加之罪。庞德本身是东西方文化相遇的典型范例,对他的评价不可将东方主义概念简单加以套用,更不能据此抹杀他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伟大作用。
[Abstract]:Long before the concept of Orientalism was put forward, Eliot made an evaluation on how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und's "China Collection" and the true face of Chinese poetry, which coincided with the theory of said Orientalism half a century later.It is considered that Huaxia is not a translation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China.Qian Zhaoming, a Chinese scholar, has put forward a new connotation of Orientalism to this view, believing that China is not a waiting to be discovered, but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modernism proces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use of the concept of Orientalism should be limited by many conditions, otherwise, it will become the crime of imitating desire.Pound himself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His evaluation cannot simply apply the concept of Orientalism, let alone nullify his great role in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单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学院;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院;
【分类号】:I712.0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宁欣;当代西方庞德研究述评[J];当代外国文学;2000年02期

2 朱谷强;;庞德的一种东方主义[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年04期

3 王贵明;庞德之于中国文化功过论——与《理解抑或误解?——美国诗人庞德与中国之关系的重新思考》的作者商榷[J];外国文学;2003年03期

4 罗坚;;西方中心主义的变奏——重评庞德的中国文化态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5 杜夕如;;东方化的现代主义 现代化的东方主义——以《华夏集》中的创造性翻译为例[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年01期

6 杰夫·特威切尔 ,张子清;庞德的《华夏集》和意象派诗[J];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01期

7 赵毅衡;;儒者庞德——后期《诗章》中的中国[J];中国比较文学;1996年01期

8 区抴;李春长;;庞德《神州集》中的东方主义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旭;;庞德在《华夏集》翻译中对中国文化的误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5期

2 周胜蓝;;论庞德《华夏集》翻译中异化策略的运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李正栓;孙蔚;;庞德对中国诗歌与思想的借鉴[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1期

4 蒋洪新;郑燕虹;;庞德与中国的情缘以及华人学者的庞德研究——庞德学术史研究[J];东吴学术;2011年03期

5 朱谷强;;庞德的一种东方主义[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年04期

6 黎志敏;田文芝;;意象主义和漩涡主义理论的中国背景[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8期

7 罗春霞;;论诗歌的再生——兼论翻译过程中影响跨文化交流的动态因素[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祝朝伟;;翻译研究中的庞德/林纾现象[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周心怡;;论林纾和庞德“误译”的根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10 司杨;;庞德《华夏集》的意象派特征[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许平;品境——细读《神州集》[D];复旦大学;2006年

4 李冰梅;冲突与融合:阿瑟·韦利的文化身份与《论语》翻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严慧;1935-1941:《天下》与中西文学交流[D];苏州大学;2009年

6 杨丽华;林纾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陈奇敏;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娜;从叙事学角度看记录片字幕的翻译[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2 郭潇;分判与会通:中西意象理论的对话[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晓春;论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控[D];安徽大学;2011年

4 邹少芹;论庞德对《论语》的创造性翻译[D];广东商学院;2011年

5 李春珍;阐释学观照下的庞德译作《神州集》[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心莲;理解抑或误解[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罗春霞;翻译的再生:诗歌翻译中文化交流的三个案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谢丹;“语势”与“势”庞德译学理论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9 赵诚;林纾、庞德翻译对比透视[D];广西大学;2005年

10 李加强;由阐释学和接受美学观意象翻译[D];安徽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杰夫·特威切尔 ,张子清;庞德的《华夏集》和意象派诗[J];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01期

2 吴笛;;论庞德“在地铁车站”中的汉诗特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05期

3 蒋洪新;庞德的《华夏集》探源[J];中国翻译;2001年01期

4 区抴;李春长;;庞德《神州集》中的东方主义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宽;;欧美人眼中的“非我族类”[J];读书;1993年09期

2 赵红梅;《祖先游戏》中的“他者”表现[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闫涛涛,钱文斌;赛义德后殖民文化理论透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4 周冰心;;迎合西方全球想象的“东方主义”——近年来海外“中国语境”小说研究[J];华文文学;2006年01期

5 孙立春;;从《中国游记》试论芥川龙之介的东方主义话语[J];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01期

6 朱丽萍;;解析《喜福会》的东方主义观[J];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孙刚;;东方主义在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体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盖建平;;揭开语言的铁幕[J];外国文学;2008年03期

9 明晶;万秀增;;重新解读黄哲伦的《蝴蝶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朱文瑞;;从信仰观浅谈《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色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刘智欢;;论《女勇士》中的东方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胡艳玲;;论《紫色》中被殖民者的矛盾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郭跃华;;《蝴蝶君》中的霸权主义意识形态[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刘松涛;黄婷婷;;《蝴蝶君》——沉亡于幻想中的蝴蝶[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洁;;民族身份的建构——以后殖民主义解读《郊区佛陀》[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9 尚云英;;华裔美国女性身份的重构策略——论《女勇士》的中国文化改写[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剑;庞德与中国:“东方主义”和民族身份的建构[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徐颖果;汤亭亭中西方文学传统之再阐释[N];文艺报;2008年

3 邹惠玲;加拿大华裔文学的空白[N];文艺报;2001年

4 赵文书;这是一种新东方主义[N];文艺报;2002年

5 吴冰;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一些思考[N];文艺报;2008年

6 外文所 玫柯;英美文学研究的发展现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李维永;在宏大的背景下审视当代世界文学[N];文艺报;2007年

8 秋叶;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新起点[N];中华读书报;2009年

9 赵稀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的后殖民颠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勒克莱齐奥文学,通过梦想解除枷锁[N];文汇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朱骅;赛珍珠与何巴特的中美跨国写作[D];复旦大学;2010年

3 于秀娟;反东方主义面具后的东方主义[D];南开大学;2009年

4 张喜华;超越东方主义:希尔中国题材作品的跨文化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杜涛;“此”与“彼”:后殖民视阈下的流散美国华人文学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邹涛;美国华人商文学:跨文明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盖建平;早期美国华人文学研究:历史经验的重勘与当代意义的呈现[D];复旦大学;2010年

8 李秀清;帝国意识与吉卜林的文学写作[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9 杨保林;“近北”之行[D];苏州大学;2011年

10 陆薇;渗透中的解构与重构: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华裔美国文学[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向梅;东方主义视角下分析《消失的地平线》[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明;东方主义语境下的中国[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文军;论康拉德《黑暗的中心》中的东方主义色彩[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浩;[D];安徽大学;2004年

5 刘爽;谭恩美《灶神之妻》中的东方主义色彩[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兰希秀;后殖民理论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平;论《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及反东方主义元素[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罗亚辉;东方不是东方[D];河南大学;2007年

9 徐婧;东方主义观照下现代英美文本中的中国形象[D];西北大学;2009年

10 黄争艳;庭院内外——从东方主义视角看赛珍珠的《庭院中的女人》[D];湖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318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318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0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