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超越族裔性:李立扬诗歌的诗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0 23:28

  本文选题:李立扬 + 族裔性 ; 参考:《暨南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李立扬(Li-Young Lee,1957)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华裔美国诗人。迄今为止,他已经出版了四部诗集和一部回忆录。他的诗作在美国获奖无数,其中包括了德尔莫·施沃茨诗歌纪念奖,蓝能文学奖,惠亭作家奖等等。国外评论家对他作品的研究大致可归为两派:一些评论家认为他诗歌中的中国元素是他取得成功的原因,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应该摒弃他诗歌中的族裔因素,,重视其诗歌形式和风格。国内学界鲜有对其诗集的评论和研究。本文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探寻李诗中的族裔性和非族裔性。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分析了李立扬诗歌中的族裔元素,指出中国唐诗以及中国父子观念对李立扬诗歌创作的影响。第二章分析西方文化对李立扬诗歌创作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他对“艺术之父”的追寻以及对亚裔男性形象重塑。第三章分析李诗中一些兼具族裔性和非族裔性的意象,指出两者的相互作用使李诗更为深刻。本论文指出,李诗中对族裔性与非族裔性的描写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制衡,是一种超越族裔性的表现。族裔性与非族裔性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而正是这种欲与打破族裔限制但是又不由自主的运用族裔文化的张力,使得李立扬的诗歌别具一格。
[Abstract]:Li Li-Young Lee (1957) is a famous Chinese American poet in contemporary America.So far, he has published four anthologies of poetry and a memoir.His poems have won numerous award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cluding the Delmo Schwartz Award for Poetry, the Blue Power Prize for Literature, the Whiting Prize for Writers, and so on.The study of his works by foreign critic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some critics think that the Chinese elements in his poems are the reason for his success, others think that the ethnic factors in his poems should be abandoned.Pay attention to its poetry form and style.There are few comments and studies on his poems in China.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thnicities and non-ethnicities in Li's poem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close reading of the text.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s the ethnic elements in Li Liyang's poems, and points out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ang poetry and the concept of Chinese father and son on Li Liyang's poetry creation.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e on Li Liyang's poetry creation,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his pursuit of "Father of Art"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Asian male image.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some images of both ethnic and non-ethnic in Li's poem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makes Li's poems more profound.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description of ethnicality and non-ethnotism in Li's poems reflects the mutual fusion and balance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which is a manifestation of transcending ethnicity.There is a tension between ethnotism and non-ethnotism, which makes Li Liyang's poems unique.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松浦友久;;松浦友久致周啸天的信[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2 宗小荣;;通变成文 极数定象——从《易经》的辩证思想谈我国诗歌形式的发展变化规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3 梁晶;;论威廉斯对美国自由诗体的创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期

4 刘保安;;诗人爱默生:继承与开拓[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5期

5 ;江苏“姜堰杯·诗意税务”诗歌大奖赛征稿启事[J];诗刊;2010年05期

6 张崇利;;“沈宋”诗歌艺术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叶橹;;形式的困惑[J];雨花;1998年06期

8 白朝晖;;精心构筑诗歌形式的陆机[J];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03期

9 徐丹丽;论唐代宫词对词的风格的影响[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程利平;沈洁;;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史诗创作[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士杰;;撒播生命的诗歌——论屠岸的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志学;;诗歌的限制性与屠岸的“十四行”写作[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冯雷;;论屠岸的诗歌形式探索[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文钢;;以简洁的精确呈现深邃的模糊——读黄灿然《必要的角度》和他的诗[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梁艳萍;;在场的诗者——阿毛新世纪创作批评[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冯雷;;深刻的诗歌活幕剧与准文学史写作——关于60后、70后诗歌研究[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王士强;;“只缘身蕴无穷热,化却人间万丈冰”——阅读屠岸[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赵敏俐;;音乐对先秦两汉诗歌形式的影响[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林东海先生论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10 刘晓冷;;日本近代文学与西方文化[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俊 孟迷;诗歌原本属于寂寞的行列[N];深圳特区报;2011年

2 刘立云;时代与诗人们应有的姿态[N];中国艺术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王远白;“我只在乎我在写着”[N];贵阳日报;2011年

4 外文所 穆宏燕;漫谈伊朗诗歌形式的嬗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刘好成;精神璀璨 本质淳朴[N];中国改革报;2011年

6 向坤茂;诗学研究的新拓展[N];文艺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吴小曼 实习记者 李方舟 ;诗歌在路上[N];财经时报;2006年

8 张经武;媒介时代的新诗[N];中国文化报;2005年

9 求是杂志社 张西立;实践本位:文化选择的根本尺度[N];社会科学报;2006年

10 薛亚玲;对借鉴西方文化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辉;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D];四川大学;2007年

2 杨富波;莫瑞·克里格与新批评[D];吉林大学;2010年

3 柳东林;西方文学的非理性特点及禅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晁成林;宋前文人入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敏;《诗经》的认知诗学与心理分析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赵本涛;中西文化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7 刘鹏佛;清代湘乡曾氏家族与经济社会[D];厦门大学;2003年

8 罗周;诗人冯至的创作历程及其成就[D];复旦大学;2007年

9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武建国;当代汉语公共话语中的篇际互文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睿;超越族裔性:李立扬诗歌的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2 郭雅君;诗歌类蒙养教材的教育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智慧;黎简诗歌与民俗[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4 朝乐门;阿尔泰诗歌浅析[D];内蒙古大学;2010年

5 林祥财;论诗歌朗读的节奏[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金子鸥;《韩客诗存》中朝鲜与晚清的诗歌交流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7 吴春;朱休度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

8 邵静;韩m蚴柚械幕庋芯縖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呼斯勒额日敦;齐·莫尔根诗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李俊杰;中国当代地下诗歌形式研究(1949-1976)[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33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33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3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