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的成员》中主人公内心欲望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本文选题:后现代主义写作特征 + 齐泽克 ; 参考:《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作为美国南方杰出的女性小说家,她倾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她的经典之作《婚礼的成员》讲述了一个敏感而爱幻想的正处于青春期的小女孩的故事。她被自己的孤独所困,却又在不断地寻找着能够逃出这牢笼的方法。最终她决定加入她哥哥的婚礼,并从此与他们永远在一起。然而这一切都是她不切实际的空想,弗兰淇最终还是在婚礼结束后和家人回到了家乡。 后现代主义,以其不拘一格的形式,变幻多端的风格,成功的捕获了艺术家的心灵,从而慢慢地成为了各领域学者眼中的宠儿。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对二元对立的消除、对元叙述的反抗、对深度写作的拒绝等。齐泽克,作为拉康理论的完美继承者,致力于意识形态、幻象、以及欲望的解读,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着意识形态、幻象、以及欲望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现实的影响。 该论文将以齐泽克的欲望理论,对《婚礼的成员》中主人公弗兰淇内心的欲望进行后现代主义解读。通过分析小说中运用的后现代主义写作特征,来分析人物内心欲望是如何从该写作特征中体现出来的。本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分别介绍了作家麦卡勒斯以及其经典之作《婚礼的成员》,并在3,4小节中分别介绍了国内外对小说《婚礼的成员》的研究成果,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则分别介绍了后现代主义以及齐泽克的欲望理论。第三章为本文的主体,分别从后现代写作特征的不确定性,削平深度以及解构主义的写作特征入手,逐一地分析了小说主人公的欲望是如何体现的。最后为整篇论文的总结部分。该论文以后现代主义视角,通过运用齐泽克的欲望理论解析了主人公弗兰淇内心欲望的产生,转变,以及升化,从而使得读者更好的理解存在于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写作特征是如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小说中主人公内心的欲望。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诗泽;;躯体:新的诗歌话语建构——新时期女性主义诗歌的性别突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黄燕;;男权社会的别传——毕飞宇“女性叙事文学”的另类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张英雪;;英国资本主义的崛起与女性意识觉醒之关联——重读《简·爱》[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4 汪杨;;秘密花园的文化叙事——论世纪之交中国女性作家的“欲望化写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许庆红;人的困境与人性的悲哀——论英美文学自然主义的共同主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李河发;自由主题在兰·斯顿·休斯诗中的体现及其对后人的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7 吴春;;中国女性个人化写作的困境和突围——从反思陈染的创作发展历程谈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8 刘知国;;悲剧抑或自由——解读维多利亚价值观的颠覆者萨拉[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贾琳;;《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后现代“反小说”的结构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吴桂霞;论《荒原》的主题表现手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艳芳;;从性别对抗到多元化书写——论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新走向[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艳芳;;从性别对抗到多元化书写——论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新走向[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6)[C];2006年
3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汪美琼;;《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的女性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孙雅杰;;无理性的游戏——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反逻辑[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杜志卿;;托马斯·品钦小说《V.》的主题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甘惠侨;;从《冬天的梦》中的矛盾因素看德克斯特的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汤瑶;;《蝇王》男权社会里被沉默的女性声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武沛;;徘徊于两性之间的美——解读艺术作品中“中性”身体的符号[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10 刘晓文;;西方女性文学的道德情境及其文化体认[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庆红;性、政治与诗歌理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薛春霞;论菲利普·罗斯作品中美国化的犹太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志萍;当代新疆文学的性别书写及其文化内涵[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源;《妻子与女儿》中女性成长主题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
2 王向;《牡丹亭》与《金瓶梅》的情欲之欲初探[D];南昌大学;2014年
3 秦颖;论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的现代主义特征[D];辽宁大学;2014年
4 吕安宁;论男权意识对莎士比亚悲剧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5 李娜;《奥德利夫人的秘密》的女性主义解读[D];广西大学;2014年
6 龚冰洁;霍桑小说的女性意识研究[D];江南大学;2014年
7 邱丽华;《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D];中南大学;2013年
8 苏玉;《赎罪》的文学伦理学解读[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9 丁香;论德莱塞思想矛盾性在《嘉莉妹妹》中的体现[D];中南大学;2013年
10 姜海晶;《猫的摇篮》中的存在主义解读[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35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35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