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互文语境中的意义解构——对《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中译本的解读
本文选题:《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 + 互文语境 ; 参考:《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摘要】:《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的中译本所呈现出的三重充满矛盾性的互文语境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解构着小说的意义。在图像与语言的互文语境中,一方面图像的"观看"与语言的"线性阅读"之间相互解构,另一方面图像与语言的各自言说也在彼此解构各自的意义;在理论与文学的互文语境中,小说每章开头的理论话语和人物的哲学话语,使读者不断地在感性与理性的思维间转换、在幻想与现实间穿行,从而对小说的文学意义造成解构;在现实与虚构的互文语境中,小说通过插入众多"现实痕迹"营构出"现实"语境来破坏文学的"虚构"语境,从而解构小说的虚构意义。然而,小说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解构"来建构起后现代主义的主题,成为后现代理论的一个文学隐喻。
[Abstract]: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 Postmodernist's murder presents the contradictory intertextual context which deconstructs the meaning of the novel in different ways.In the context of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images and languages, on the one hand, the "viewing" of images and the "linear reading" of language are mutually deconstruct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spective words of images and languages are also deconstructing their respective meanings;In the context of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theory and literature, the theoretical discourse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chapter of the novel and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the characters make the reader constantly change between perceptual and rational thinking and between fantasy and reality, thus deconstructing the literary significance of the novel.In the context of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reality and fiction, the fictional meaning of the novel is deconstructed by inserting many "realistic traces" into the context of "reality" to destroy the "fictional" context of literature.However, it is through this series of deconstruction that the novel constructs the theme of postmodernism and becomes a literary metaphor of postmodern theory.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3CZW005)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亚春;解构与摧毁——关于德里达与海德格尔[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周颖;;交往实践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3 李昌麒;李永成;;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角色定位的经济法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4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朱寿兴;;网络文学的公共空间建构与文学网站的使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李雪彦;;政治认同: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刘萍;;论奥菲利娅的悲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李海红;;建构主义翻译研究对读者主体的观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李雪彦;;政府认同的二维理论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崔玲;;“傻子”的真性情——以《尘埃落定》和《秦腔》为个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戴艳军;刘则渊;;论科学技术的道德评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胡象明;鲁萍;;WTO对中国政府管理的挑战及其对策[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4 张凤奎;张志宇;;打造责任政府——通向和谐社会之路[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5 黄卫平;郑超;;人民政协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优势[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6 郭旭东;;岛内语言与大陆语言的差异表现及其对两岸交流的影响[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7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8 陈亮;;寻找说出世界的方式——李轻松诗歌论[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础与路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鲁路;;哈贝马斯交往概念的思想起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6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2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燕玲;关联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军;城市社区主体互动困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柳克方;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果;业主委员会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元元;;罗摩非至善 罗婆那非大恶——解构《罗摩衍那》中以达摩为准绳的道德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梁华;;论德莱塞小说创作的外省意识[J];齐鲁学刊;2007年04期
3 张梅;;从《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认识后结构主义[J];理论导刊;2008年07期
4 刘芳宏;;浅析《唐璜》:“真理”之二元对立项[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5期
5 管月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羁绊与催化剂[J];江海学刊;2010年06期
6 王璐;解构视角下的《蝴蝶君》[J];名作欣赏;2005年04期
7 孙桂芝;论西方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后现代性[J];昌吉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徐梅;;土地情结对生命模式的重构——《荆棘鸟》中的土地情结分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韩晓清;;希腊神话中忒耳西忒斯形象的解读[J];社科纵横;2006年10期
10 陈爱敏;;“东方主义”视野中的美国华裔文学[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彭雅琼;;男性传统被解构了吗——剧作《费芙和她的朋友们》中的女人们[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林丽贤;;幻想监狱:论《蝴蝶君》中的蝴蝶固像对东西方想象力的束缚[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彭国栋;;《洛丽塔》的后现代道德反讽[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宋德发;;道德的相对性与历史性——解读《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伦理意蕴[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顾婧;;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重新思考《反美阴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弱水;一场浩大忧伤的雪[N];文艺报;2010年
2 赵炜;在笑语中解构人生[N];光明日报;2005年
3 周劲松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艾布拉姆斯论解构——倾听人文主义守望者之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香港 黄维j;在解构的后现代面向古典的澄明[N];社会科学报;2003年
5 康慨;世界邦德学大会解构文学史上最大间谍[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王守仁 童庆生;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N];文艺报;2007年
7 世文;反思20世纪外国文学[N];文艺报;2003年
8 唐玉清;永远的罗伯——格里耶[N];文艺报;2008年
9 王树福;俄罗斯文学评奖:在市场化与审美化之间[N];文艺报;2008年
10 焱木;需要苏珊大妈的是谁[N];中国文化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2 王菊丽;结构与解构的悖论性对话[D];河南大学;2005年
3 曾桂娥;解构与建构—吉尔曼女权主义乌托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李志强;索洛古勃小说创作中的宗教神话主题[D];黑龙江大学;2005年
6 徐明莺;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女性自我身份的解构与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陈世丹;库尔特·冯内古特对现实世界与小说世界的解构与重构及其新历史主义倾向[D];厦门大学;2002年
8 王玉;在差异的世界中重构黑人文化身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9 金学品;呈现与解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白玲;走向离散美学:J.M.库切小说中全球邦批判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秋彤;影响的焦虑[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金银华;日本大众文学对文化民族主义的解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程建丽;《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郭静;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喜福会》中东方主义的建构及解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建红;伊迪丝·华顿的《纯真年代》中的女性意识[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章晶;从父辈到子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胡庆;一切皆因“谣言”[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田平;《喧哗与骚动》的解构叙事[D];安徽大学;2003年
9 顾玲;解构《蝴蝶夫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雪;解构劳伦斯式的男人和女人[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563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56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