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喧哗与骚动》的新历史主义剖析

发布时间:2018-04-19 03:09

  本文选题:《喧哗与骚动》 + 威廉·福克纳 ; 参考:《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作为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威廉·福克纳(1897-1962)被公认为美国现代最具贡献和最富创造力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大多反映了美国南方的社会和生活,忠实地记录了美国内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南方的社会动荡和人们的精神危机。《喧哗与骚动》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小说。 《喧哗与骚动》聚焦美国南方一个大户人家—康普生家族,共分四个部分分别由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时间进行讲述,他们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康普生家族从兴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过程。这部小说发表后因其独特的叙事角度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几乎所有的理论都曾用来对这部小说进行过研究。但是鲜有学者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去研究这部小说。因此,在前人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在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重新阐释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的新历史主义意识。从一个新的视角去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作品以及探索文本与历史二者的关系。 首先,本文通过分析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重构南方的历史意识,发现了其与新历史主义文学观的契合之处,即作为文本的这本小说参与了美国历史构建的过程。接下来,在研究这一新历史主义意识的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了福克纳消解单数大写的历史转向复数小写的历史的倾向。然后,通过深入研究福克纳在重构南方历史时运用的叙述策略,再一次验证了福克纳践行新历史主义,关注边缘历史叙述及边缘人物命运的事实。最后,文章总结性地指出,《喧哗与骚动》充分表现了福克纳重构南方历史的新历史主义意识。然而,这一历史版本并不代表他叙述的权威性。福克纳意在提供另一种书写历史的方式,以此来消解对官方叙述的盲目信任和还原一段更加真实的美国南方历史。
[Abstract]:As one of the greatest American writer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illiam Faulkner was recognized as the most creative novelist in modern America.Most of his works reflect the society and life of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It faithfully records the social unrest and spiritual crisis in the American South after the Civil War and World War I. the Sound and the Fury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novels."the Sound and the Fury" focuses on the Campleson family, a large family in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 I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which are told by different characters at different times.What they saw and heard reveale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Compleson family from prosperity to decline.Almost all theories have been used to study the novel since it was published because of its unique narrative angle.But few scholars study the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historicism.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interpret Faulkner's consciousness of New historicism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New historicism theory and through the method of close reading of the text.A new perspectiv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work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and history.First of all, by analyzing Faulkner's reconstruction of southern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the author finds out that Faulkner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New historicist literary view, that is, the novel as a text has participated in the process of American historical construction.Then, 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new historicism, Faulkner's tendency of dissolving singular uppercase history to plural lowercase history is further proved.Then, through in-depth study of Faulkner's narrative strategy in reconstructing southern history, it verifies Faulkner's practice of neo-historicism and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facts of marginal historical narration and the fate of marginal characters.Finally,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Sound and the Fury fully demonstrates Faulkner's new historicist consciousness of reconstructing southern history.However, this historical version does not represent the authority of his narrative.Faulkner was intended to provide another way of writing history to dispel the blind trust in official narratives and restore a more true history of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光;;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浅析陌生化手段在“聊斋形象”创作中的运用[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胡俐;黄春华;;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6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龙云;;斯坦利·费什的阅读观与女性主义文本[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张静静;;人类苦难与艺术困境——论阿多诺的“奥斯威辛”命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情感化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学勇;;叙事学视阈中的鲁迅阐释[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戴冠青;;朱熹的民间想象与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戴冠青;;用审美心胸打造诗意人生——论《陈明玉吟稿》的美学价值[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4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阮倩;;“童贞”观念的初始——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构主义批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烨;;用精神分析批评解读《小镇畸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艳萍;;荒野情结与草原大命——《熊》和《狼图腾》的生态思想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礼牡;;试析《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6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9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岚晖;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杨梅;无望的找寻与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岳婷婷;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石洁;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及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福克纳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孔德鑫;爱·摩·福斯特的“联结”之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单雅娇;《京华烟云》的文化回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713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713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7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