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原型的具体体现——评《喧哗与骚动》中意象和象征
本文选题:喧哗与骚动 + 具体体现 ; 参考:《语文建设》2013年26期
【摘要】:正"神话是一种核心性传播力量,它使仪式具有原型意义,使神谕成为选型叙述。因此神话就是原型,虽然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在提到叙述时说神话,再提到意义时说原型。"[1]原型是一些联想群,与符号不同,它们常常是复杂可变化的。在既定的语境中,它们常常有大量特别的已知联想物,这些联想物都是可交际的,因为特定文化中的大多数人很熟悉它们。对于南方作家福克纳的创作,芬克尔斯坦曾指出,"他(指福克纳)是第一个把主要文学才华用于精心制作这种神话的作家。他不是从历史上加以表现,而主要是通过旧南方的蓄奴显贵留下来的
[Abstract]:Positive myth is a core power of communication, which makes ritual have archetypal significance and oracles become type-selecting narration. So myths are archetypes, although for convenience, we talk about mythology when we talk about narration and prototype when we talk about meaning. "[1] archetypes are associative groups, which, unlike symbols, are often complex and changeable. In a given context, they often have a large number of special known associations that are sociable because most people in a particular culture are familiar with them. As for the southern writer Faulkner, Finkelstein once pointed out, "he was the first writer to use his main literary talent to elaborate this myth. He was not present in history, but largely left by the great serfs of the old South.
【作者单位】: 信阳农林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李湘云;上帝的记号:福克纳“白痴”形象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江守义;叙事中的时序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余小倩;朱振武;;《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死亡哲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张艳;;福克纳小说中的多重声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黄然;;从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看女性意识的觉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8 方钦;;多元批评视野下的“玫瑰”——《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在当代中国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9 杨燕;;危情玫瑰别样红——论艾米丽南方情结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10 许晓萍;;短篇小说《夕阳》的背景及人物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礼牡;;试析《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沈杏培;小说中的“文革”[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罗显勇;论二十世纪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的母题及其文化渊源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4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樊星;影响·契合·创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6 陈民;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的审美风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谢雪梅;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分形[D];浙江大学;2006年
8 陈文育;图像时代的美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钦峰;福楼拜与现代思想[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刘国枝;威廉·福克纳荒野旅行小说的原型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梅;无望的找寻与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石洁;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及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福克纳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田蓁子;针尖上的蜂蜜[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韩芳;《八月之光》的叙事结构[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晓燕;探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意识流艺术[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6 周振琳;福克纳小说的叙事模式[D];南昌大学;2010年
7 潘沛沛;现代基督的希望和拯救之路[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雪;《八月之光》的存在主义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严青;论福克纳种族立场的模糊性[D];南京大学;2011年
10 谭咪咪;超越生存处境的自由之路[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运亭;;论班吉和白傻子形象的相似性和个性差异[J];中州学刊;2008年05期
2 康杰,王新东;论《喧哗与骚动》中的象征意蕴[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卢玮,刘明江;《喧哗与骚动》的语言特色[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何岳球;乐婵;;《喧哗与骚动》的时空观[J];文学教育(下);2008年03期
5 张桂珍;作为妇女问题小说的《喧哗与骚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6 胡文慧;;班吉形象的多重意义[J];科技信息;2010年34期
7 景艳娥;;探察《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悲剧色彩[J];科技信息;2011年08期
8 王一玫;;现实与神话的完美结合——《喧哗与骚动》人物分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江智利;;精神的再生之美——解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昆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6期
10 李宁;吴敏;;对福克纳《喧哗与骚动》视角的叙事分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明;;艺术的想象与想象的艺术——论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创作[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慧仁;;自然:内心的需要——福克纳超越时代的自然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4 徐青;;福克纳:一个现代乡土作家[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5 赵文书;;种族主义的余辉——简评福克纳的《夕阳》[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6 李玉颖;;福克纳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初探——析著名小说《喧哗与骚动》[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7 欧阳立博;;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多角度叙述结构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郑大永;;当今通信技术的演进融合共生趋势分析[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毛艳;王骏;;西南少数民族的“不死药”神话内涵探析[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10 白烨;;“重述神话”:文学与文化创意的双赢[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3)[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深圳商报记者 钟华生;他是“活着的文学神话”[N];深圳商报;2011年
2 刘义杰;“雷人”口号下的喧哗与骚动[N];工人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夏斐;中国MBA如何再造神话[N];光明日报;2002年
4 周明;神话般崛起一座城[N];辽宁日报;2010年
5 叶舒宪;《山海经》与神话地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本报通讯员 姚燕燕 本报记者 徐敏;三名“80后”,“开心农场”创神话[N];解放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吴艳 裴宏;创新与专利,缔造高通“神话”[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1年
8 乘舟 陈友东;中流击水 再创古镇神话[N];黄石日报;2009年
9 本报评论员;北大荒创造新“神话”[N];北大荒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徐祝君;“海洋神话号”,见证两岸亲情[N];舟山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鲁宁;历史语境与文本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朱振武;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心理美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4 李萌羽;全球化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代晓丽;福克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叙事修辞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谌晓明;符指、播散与颠覆:福克纳的“斯诺普斯三部曲”之解构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葛纪红;福克纳小说的叙事话语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曾军山;斯诺普斯三部曲的互文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莉;红色神话演绎之路[D];浙江大学;2009年
10 盛葳;历史的错位:J-F.米勒及其在中国的评论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方木;失地与失贞—《喧哗与骚动》中的象征秩序[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唐艳玲;技巧后的爱恨忧思——从《喧哗与骚动》叙事技巧看福克纳的南方情结[D];吉林大学;2004年
3 汪莹;来自南方腹地的悠远根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里;历史文化冲突下的生存之路—福克纳的印第安故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兆撰;论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青岛大学;2010年
6 王晓丹;《喧嚣与骚动》中的语言存在与女性[D];黑龙江大学;2004年
7 张健X;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女性形象探析[D];兰州大学;2011年
8 袁秀萍;论福克纳作品主题和风格的普适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章晓俊;福克纳小说叙述视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曹梦月;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视角下的《村子》[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75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75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