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家庭和婚姻
本文选题:俄罗斯文学 + 家庭观念 ; 参考:《俄罗斯文艺》2013年03期
【摘要】:正康斯坦丁·列昂季耶夫断言:"俄罗斯人没有家庭观念。"[1](39-40)列昂季耶夫关注到俄罗斯国民性格与相近民族(无论在语言还是在信仰方面都接近于俄罗斯人,俄罗斯的社会舆论将其视为民族兄弟)之间所存在的显著差异。他写道:"无论是希腊人还是保加利亚人,在家庭生活的观念方面同样都是资产阶级的,同样都偏爱于德国人自称为市侩习气的那种东西……然而波兰小贵族那豪爽的骑士风
[Abstract]:"Russians have no sense of family." [1] Leontiev is concerned about the character of the Russian people and the people close to them (in terms of language and faith). Russia's public opinion regards it as a national brother. He wrote: "both Greeks and Bulgarians are bourgeois in the concept of family life, and have the same preference for what the Germans call philistine habits. But the manly chivalry of the little Polish noble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俄语系;
【分类号】:I51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维鹰;;张建华和他的俄罗斯情结[J];神州学人;2007年12期
2 王向远;;试论俄国文学的宏观特性[J];俄罗斯文艺;2009年01期
3 孔霞蔚;;2002年度俄语各大文学奖盘点[J];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01期
4 陈训明;;俄罗斯人爱读的中国书[J];乡音;2002年03期
5 张建华;;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的当代姿态——访当代作家阿列克谢·瓦尔拉莫夫[J];中国俄语教学;2006年01期
6 汪介之;思辨色彩在中俄文学中[J];中国比较文学;1995年01期
7 张豫婉;;俄罗斯人的文化生活[J];学问;2000年09期
8 祝勇;;与高莽对话[J];鸭绿江(上半月版);2002年02期
9 吕睿;;在冷酷中歌颂自由[J];百姓;2006年10期
10 李传进;;文学视角下俄罗斯农民的伦理道德探析[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奕;;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又一个“多余人”——渥伦斯基形象分析[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查晓燕;;试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大地漫游”模式[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汪介之;吴晓燕;;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女性形象[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4 郑体武;;新世纪《俄罗斯文学选读》教材的编写理念[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王宗琥;;表现主义倾向在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文学中的勃兴[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郑体武;;新世纪《俄罗斯文学选读》教材的编写理念(发言摘要)[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春生;胡鹏林;;俄罗斯文学视角下的《多余的话》[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亚丁;;个人毁灭与英雄崇拜——20世纪20-30年代俄罗斯文学阐释之一[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郑萍;郑隆滨;;俄罗斯皇钟的铸造技术[A];第十二届全国铸造年会暨2011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11年
10 门小军;;俄罗斯的民主化进程:历史、现实、未来和理想图景[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演讲人 陈丹青;俄罗斯文艺隔代谈[N];人民政协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张英 实习生 董宏杰;俄罗斯文学: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N];南方周末;2005年
3 王树福;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的领军人物[N];文艺报;2008年
4 谷羽;与俄罗斯文学结缘一生[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于国君;2001畅销书单上的俄罗斯文学[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张建华;中俄之间的精神桥梁[N];人民日报;2006年
7 本版编辑 李晋悦 丁杨 陈香;获得荣誉的人们[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印久青;俄罗斯将作为主宾国参加北京图书博览会[N];中国信息报;2006年
9 宋安群;俄罗斯文学大餐:《俄语布克奖小说丛书》出版[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记者 刘構;俄罗斯文学系列大戏上演[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月丽;从俄罗斯文学透视俄罗斯的宗教哲学理念[D];吉林大学;2007年
2 耿海英;别尔嘉耶夫与俄罗斯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锟;东正教精神与俄罗斯文学[D];黑龙江大学;2004年
4 刘文霞;“俄罗斯性”与“非俄罗斯性”[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谢春艳;俄罗斯文学中的圣徒式女性形象[D];黑龙江大学;2006年
6 梅颖;俄罗斯文学中的圣愚及圣愚式人物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邱运华;诗性启示:托尔斯泰小说诗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
8 叶琳;布宁创作的生态诗学特征[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亚民;20世纪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刘丹;当代俄罗斯黑海地缘战略环境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文娟;旧宗法制度下俄罗斯传统妇女的形象[D];内蒙古大学;2009年
2 查娟;高加索与俄罗斯文学[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3 戴可可;《伊戈尔远征记》与俄罗斯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祖艳;佩列文的后现代主义创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娴;佩列文作品在中国[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涛;俄罗斯白银时代小说创作的末日论倾向[D];山东大学;2006年
7 潘青;留日时期的沟通与对话[D];青岛大学;2006年
8 李懿;普希金对阿赫玛托娃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琳;叶尔绍夫创作中的宗教主题[D];辽宁大学;2012年
10 平保兴;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855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85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