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时空之思与物我之辨——里尔克的诗学透视

发布时间:2018-04-23 04:14

  本文选题: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 诗学 ; 参考:《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02期


【摘要】:里尔克的诗歌创作中凝聚了独具一格的诗学,其诗学致力于对时空关系和物我关系的新思辨。关于时空关系,里尔克主张取消时间、摧毁时间而凸显空间。他在诗歌创作中试图建立"时间已然失效的空间世界概念",以此实现内在空间与外在空间相结合,并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时空限制。正是通过对物的凝望和对空间的重视,里尔克促成了物我之间的"深层移情"关系。他将主观浓郁的物我情感以客观冷静的形式加以呈现,揭示了"‘物’的本质是人类存在的象征",直抵人类存在的本源,并予以诗意的敞开。
[Abstract]:Rilke's poetry embodies a unique poetics, whose poetics is devoted to the new thinking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and space and matter and self. About time and space relation, Rilke advocates canceling time, destroying time and highlighting space. In his poetry creation, he tries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the space world which time has already failed", so as to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space and external space, and transcend the limitation of time and space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It is through the gaze of things and the importance of space that Rilke promotes the "deep empathy" between things and me. He presents the subjective and strong feelings of "I" in the form of objective and calm, and reveals that "the essence of 'thing' is the symbol of human existence, which directly reaches the source of human existence and opens up poetically.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法语系;
【分类号】:I106.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2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5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胡友峰;;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陈祥明;论科学美及其美感[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8 王顺中;;试析王国维的天才论[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蒯群;;简论席勒美育思想之现实价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张玉能;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论审美趣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岩;;甘肃安多藏族民居装饰图纹的构成形式[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2 吴克明;;网络文化的政治哲学审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3 张志国;;窗中·风景——叶维廉诗歌的存在之思[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于春生;;市民新闻与公民媒介素养[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云;;消极补偿:中国特色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实践[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6 徐放鸣;王光利;;原生态诗学与艺术终结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7 郭进华;;剑川木雕格子门装饰图案审美——以朱柳村为例[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2013年

8 田惠刚;;语文差异:东西方文化背景中特殊的美感因素[A];东方丛刊(1994年第2辑 总第九辑)[C];1994年

9 熊辉;;论郭沫若的译诗文体观念[A];“走向世界的郭沫若与郭沫若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10 齐童;马骁;王亚娟;王卫华;曾瑶;;基于视觉美学的自然景观质素构成及评价分级[A];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6届年会暨金丝峡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6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陈莉莎;王尔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婧;从西方绘画中的“丰满”女性形象看艺术夸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周丽雯;说海透珠——论吴兴华的作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符熠;生——梦——死:尤金·奥尼尔艺术世界的狂欢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凌;现代社会的困境与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媛媛;中国意象油画的色彩表现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柏春;试析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底蕴的分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平;里尔克的艺术难题:诗与物[J];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03期

2 李永平;里尔克的诗歌之路[J];文艺研究;1998年05期

3 罗宾·罗伯逊;松风;;落叶——仿里尔克[J];外国文学动态;1999年06期

4 李林俐;;论里尔克诗歌道路的三个阶段[J];名作欣赏;2013年36期

5 赵秋水;;冬日——仿里尔克《秋日》[J];岁月(燕赵诗刊);2007年03期

6 里尔克;;里尔克诗选[J];新世纪文学选刊(上半月);2009年05期

7 里尔克;林克;;里尔克诗四首[J];青年作家;2011年04期

8 赵飞;;致铁青着脸的里尔克[J];北京文学;2001年04期

9 李永平;里尔克后期诗歌中关于死亡的思考[J];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02期

10 李冰;关注“物质”的世界——论里尔克的物诗[J];德语学习;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永平;;里尔克的诗歌之路[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晏红;;重庆土家族作家冉云飞及其文学创作简论[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彭斌柏;;相通的诗心——郑敏与里尔克的两首诗比较[A];郑敏诗歌研究论集[C];2011年

4 张桃洲;;从里尔克到德里达——郑敏诗学资源的两翼[A];郑敏诗歌研究论集[C];2011年

5 黄启豪;;论郑敏诗歌创作的里尔克影响[A];郑敏诗歌研究论集[C];2011年

6 伊歌;赵■;;形式·意象·主题——郑敏与里尔克的诗学亲缘[A];郑敏诗歌研究论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夏;里尔克的“蝶蛹之变”[N];北京日报;2014年

2 叶廷芳;永不枯竭的里尔克[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傅小平;里尔克《马尔特手记》有了全译本[N];文学报;2006年

4 早报记者 罗昕;八十年代,诗人为何钟情里尔克?[N];东方早报;2014年

5 张新颖;书简与照耀内心的光[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6 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诗人 蔡天新;译诗与音乐性[N];深圳特区报;2012年

7 吕晨;诡异诗人的诡异维度[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8 虞非子;作为生命意象的马,还有玫瑰[N];文汇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蒋蓝;林克:让德语诗意地栖居汉语里[N];成都日报;2011年

10 河西;巴黎的喧响[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艾士薇;论里尔克的存在主义诗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丰;里尔克诗歌美学思想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张兴文;存在的差异与转化大地[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2年

4 卢迎伏;隐寓的天使与天使的隐喻[D];四川大学;2007年

5 袁洪敏;里尔克的代表作的译文比较[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6 李华秀;坚挚的生命体验[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功龙;荒原·伊甸园·果园[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90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90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7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