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原初女性主义者还是厌女主义者——莎士比亚女性观探佚
本文选题:莎士比亚 + 原初女性主义 ; 参考:《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女性主义莎评在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对莎翁女性观的解读方面,评论家们各执一词。莎翁在其四大浪漫主义喜剧中塑造了很多杰出的女性人物,却又在其著名悲剧中将女性人物边缘化和弱势化。莎翁的女性观不能以一言蔽之,因为莎翁本身就是由普通伊丽莎白人和伟大艺术家合成的矛盾统一体。
[Abstract]:Feminist criticism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recent years, but critics insist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hakespeare's view of women. Shakespeare portrays many outstanding female characters in his four romantic comedies, but also marginalizes and weakens them in her famous tragedy. Shakespeare's view of women cannot be put in a nutshell, because Shakespeare is a contradictory entity composed of ordinary Elizabeth and great artists.
【作者单位】: 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2CWXJ21)
【分类号】:I561.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爱丽;;挣脱人与社会之枷锁——《罗密欧与朱丽叶》人文主义新视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2 蒋敏蓉;;再论李尔王的“疯癫”[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3 王永波;论《浮生六记》陈芸形象的文化底蕴[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陈秀中;王琪;;花人同化 畅神乐生[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S2期
5 何平香;张秋芬;孙众;;中西方休闲观念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7期
6 董力燕;;从《哈姆雷特》解读莎士比亚悲剧的主要特征[J];长城;2012年06期
7 李喜华;;论道家文化对林语堂“为我”思想的影响[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3期
8 肖学周;在抑制与发现之间——中国人的身体观念引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李瑞豪;冷淡心性的悖论——李渔小说中的劝惩[J];昌吉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王立新;;魏晋士风变迁线索——以《世说新语》等文本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瑞华;媒介文化与休闲异化[D];暨南大学;2011年
2 刘云雁;朱生豪莎剧翻译—影响与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庄新红;莎士比亚戏剧的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侯运华;晚清狭邪小说新论[D];河南大学;2003年
5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毛妍君;白居易闲适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茂庆;戏剧中的梦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玲;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D];苏州大学;2006年
9 李向辉;“生死场”的现代书写—萧红新论[D];兰州大学;2007年
10 陶丽霞;文化观与翻译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雪梅;陶渊明诗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尔奇;莎翁悲剧中女性的三位一体[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解直锋;希腊罗马神话对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影响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徐本川;《无事生非》中话语的(不)礼貌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5 杨欢;中英诗歌比喻对比[D];西南大学;2011年
6 路晓雯;被操纵的翻译[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立;韵文翻译中的规范[D];中南大学;2010年
8 冯军庆;[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刘红;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分析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中的反讽[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10 汪旭娟;近代上海电影与社会生活关系研究(1927-1937)[D];上海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伟民;莎士比亚文化世界——评《简明莎士比亚辞典》[J];中国图书评论;1991年06期
2 魏家川;夫妇为人伦之始──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探微[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3 影梅;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他的“黑夫人”[J];世界文化;1994年02期
4 王吉梅,,阎黎;立足现实 反思人性─—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创作倾向[J];学术交流;1995年02期
5 方平;;《新莎士比亚全集》:我的梦想[J];出版广角;1995年06期
6 郭德民;乾坤巨手与泥塑小人的两位一体——莎士比亚悲剧主人公矛盾内蕴与文化渊源论析[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3期
7 曹晓军;“莎士比亚化”的内涵、影响和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年06期
8 刘丛如;吴向军;;《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以莎士比亚、海明威为例[J];中国宗教;2006年06期
9 赵增虎;;莎士比亚复仇剧中复仇的意象——人文主义的关怀[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4期
10 李赋宁;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朝翔;;莎士比亚与战争[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臧天婴;;莎士比亚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3 陈少辉;;莎士比亚与司马迁死亡观比较[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4 颜学军;;马洛“欲望”戏剧的伦理维度[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颜红菲;;莎士比亚悲剧的伦理冲突与审美现代性[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桑迪欢;;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宋德发;;道德的相对性与历史性——解读《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伦理意蕴[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叶丽贤;;文化建构与自我意识:论奥赛罗在威尼斯社会中的“种族他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索晓海;;麦克白与仇虎的谋杀[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蔡亮;;思伊阿古之所思——析“think”一词在伊阿古语言中的使用[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兰守亭;被通俗化的莎士比亚[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易沉;莎士比亚诗作的出版历程[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通讯员 杨英姿邋记者 余传诗;《读莎士比亚》:王元化88岁生日收到最可心的礼物[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子雨;说不尽的莎士比亚[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余凤高;哈姆莱特父亲的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高峰枫;莎士比亚“人生如舞台”的比喻[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李国文;汤显祖和莎士比亚[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蔺海波;莎士比亚:英国文化的象征与骄傲[N];中华读书报;2001年
9 吴弘毅;世俗气息和历史真实[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孟夏;用中国人的眼光看莎士比亚[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雅敏;20世纪莎士比亚批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徐畔;拓扑心理学认知空间下的莎士比亚十四行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范若恩;麻木的群氓文学流变视野中的《裘力斯·凯撒》群氓场景反思[D];复旦大学;2012年
4 刘继华;欢乐中的深刻:莎士比亚喜剧《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王玉洁;莎士比亚:原初女性主义者还是厌女主义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陈茂庆;戏剧中的梦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高莲芳;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与《圣经》的互文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李新亚;阐释爱情故事内涵的语言巨匠:莎士比亚《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王雨;日本近世町人的生命悲歌[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张鑫;济慈追寻经典化之路与浪漫主义后世书写传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辉;莎士比亚《暴风雨》隐喻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宋艳;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D];安徽大学;2005年
3 徐剑莹;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爱情故事[D];安徽大学;2006年
4 张霞;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戏剧性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娄立国;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爱的主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秋玲;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超自然因素[D];西南大学;2008年
7 董莉;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管窥其诗学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马春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多重复义[D];西南大学;2007年
9 陈丽勤;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文本中的自然场景意象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10 张松林;莎士比亚戏剧恶魔人物论[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02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802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