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缘视角看奥尼尔与莎士比亚戏剧的深层关联
本文选题:奥尼尔 + 莎士比亚 ; 参考:《四川戏剧》2013年02期
【摘要】:奥尼尔与莎士比亚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和时代,但由于奥尼尔对莎氏戏剧直接或间接的接受,以及西方边缘文化的普适性等原因,这两位戏剧大师在种族"他者"、女性"他者"、宗教"他者"等边缘文化方面有着深层的关联,这些被边缘化的对象没有说话的空间,只能被言说。
[Abstract]:O'Neill and Shakespeare live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times, but because of O'Neill 's direct or indirect acceptance of Shah's plays, and the universality of western marginal culture, and so on, O'Neill live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times. These two masters of drama have deep connection in the aspects of race "other", female "other", religion "other" and so on. These marginalized objects have no space to speak, but can only be spoken.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106.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琦;东方主义之后——论赛义德消除文化霸权的话语革命策略[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王倩;殖民话语生产的元文本——对希腊古典神话的另一种解读[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3 王晓路,石坚;文学观念与研究范式——美国少数族裔批评理论建构的启示[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2期
4 周宁;想象的疆域:从文学批评到文化批判[J];东南学术;2004年S1期
5 黄式宪;华人电影:跨界的历史性荣耀与文化苦涩[J];电影艺术;2001年01期
6 郑庆庆;站在边缘的女勇士——对汤亭亭《女勇士》的跨文化观读解[J];外国语言文学;2005年01期
7 刘莉;;后殖民理论视野中东方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6期
8 邓明言;西方教育史方法论五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3期
9 李欣复;哲学对话与对话哲学[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张海霞;艳情诗背后的心灵冲突——约翰·邓恩和他的早期爱情诗[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国慧;;谁的眼睛? 谁的地理?——从美国《国家地理》与《中国国家地理》看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冲突与互动[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卫景宜;;跨文化书写的想象空间——论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小说里对中国故事的改写策略[A];中外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黄式宪;;与世界对话:华语电影跨界的历史性荣耀与当下生存焦虑[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2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胡泓;从他者到他们[D];河南大学;2003年
4 刘心莲;性别、种族、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永谋;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7 管恩森;十字架遭遇龙图腾[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8 刘莉;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理论视域[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周春;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小燕;冲突与融合——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看《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D];暨南大学;2001年
2 易小斌;后殖民理论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华勇;重温《黑暗的心脏》[D];浙江大学;2002年
4 余嘉;森林之舞:后殖民语境下的索因卡剧作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毛剑;论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合法性危机[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6 曾艳平;女性书写与女性自传[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雯;女性主义理论与当下第三世界妇女视像话语[D];四川大学;2003年
8 于琦;萨伊德知识分子论及其当代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文军;论康拉德《黑暗的中心》中的东方主义色彩[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朱利民;质疑新文学“不证自明”的现代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小娟;;《麦克白》与《琼斯皇》戏剧手法比较探讨(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3期
2 刘瑞红;;奥尼尔对传统悲剧的继承与创新[J];电影文学;2007年22期
3 潘平微;奥尼尔《悲悼》三部曲的深层主题新探[J];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02期
4 李玮;读书十日余谈[J];广东艺术;1997年03期
5 全克林;论奥尼尔戏剧中的“情结”[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S2期
6 武跃速;论奥尼尔悲剧的终极追寻[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1期
7 苏煜;奥尼尔悲剧特色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孙宜学;论奥尼尔剧作的死亡悲剧意识[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张帆;;全国第六届奥尼尔学术研讨会纪实[J];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10 郑伟;现代悲剧与奥尼尔的剧作[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朝翔;;莎士比亚与战争[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苏煜;;奥尼尔的悲剧意识探源[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3 郭继德;;序[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叶庄新;;奥尼尔:现代人心灵的探索者——论奥尼尔的后期戏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陈尧;;论奥尼尔《诗人的气质》和《更庄严的大厦》中错位的拜伦式想象[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慧;李姝娟;沈训娇;;永远在路上——从《毛猿》看奥尼尔的基督教意识[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臧天婴;;莎士比亚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8 陈少辉;;莎士比亚与司马迁死亡观比较[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9 索晓海;;麦克白与仇虎的谋杀[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颜学军;;马洛“欲望”戏剧的伦理维度[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兰守亭;被通俗化的莎士比亚[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易沉;莎士比亚诗作的出版历程[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通讯员 杨英姿邋记者 余传诗;《读莎士比亚》:王元化88岁生日收到最可心的礼物[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子雨;说不尽的莎士比亚[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余凤高;哈姆莱特父亲的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高峰枫;莎士比亚“人生如舞台”的比喻[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李国文;汤显祖和莎士比亚[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蔺海波;莎士比亚:英国文化的象征与骄傲[N];中华读书报;2001年
9 吴弘毅;世俗气息和历史真实[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孟夏;用中国人的眼光看莎士比亚[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若恩;麻木的群氓文学流变视野中的《裘力斯·凯撒》群氓场景反思[D];复旦大学;2012年
2 刘继华;欢乐中的深刻:莎士比亚喜剧《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卫岭;奥尼尔的创伤记忆与悲剧创作[D];苏州大学;2008年
4 陈茂庆;戏剧中的梦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生珍;尤金·奥尼尔戏剧生态意识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杨挺;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谢劲秋;流变中永恒的风景[D];河南大学;2003年
8 迟晓虹;尤金·奥尼尔的悲剧想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王玉洁;莎士比亚:原初女性主义者还是厌女主义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李新亚;阐释爱情故事内涵的语言巨匠:莎士比亚《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辉;莎士比亚《暴风雨》隐喻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宋艳;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D];安徽大学;2005年
3 徐剑莹;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爱情故事[D];安徽大学;2006年
4 张霞;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戏剧性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娄立国;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爱的主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秋玲;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超自然因素[D];西南大学;2008年
7 董莉;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管窥其诗学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马春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多重复义[D];西南大学;2007年
9 陈丽勤;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文本中的自然场景意象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10 张松林;莎士比亚戏剧恶魔人物论[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060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806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