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保尔《抵达之谜》的生态意识
本文选题:奈保尔 + 《抵达之谜》 ; 参考:《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在当今全球范围下的生态危机中,批评家和作家们试图以生态批评为媒介,抨击人类以往施加在生态系统上的桎梏,尽可能还原出一个绿色、原始的地球。作为后殖民作家群体代表人物的奈保尔在追寻文化身份的旅途中肩负着还原自我、定位自我的相同使命,他犀利地刻画了殖民地居民在殖民者撤离之后寻找、还原自我的心灵旅程。《抵达之谜》中奈保尔展现出的安宁静雅的简单生活观、失衡环境中的生态整体观和敬重动物的万物平等观三方面,体现出作家所表现出的生态意识和对宗主国自然风貌的生态审美。
[Abstract]:In today's global ecological crisis, critics and writers try to use ecological criticism as a medium to attack the shackles imposed by mankind on the ecosystem in the past, and to restore as much as possible a green, primitive earth.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post-colonial writers group, Naipaul undertook the same mission of restoring himself and positioning himself in the quest for cultural identity. He vividly portrayed the colonists' search after the colonists had left. In the mystery of arrival, Naipaul presents a simple view of quiet and elegant life, an ecological whole in an unbalanced environment, and a view of equality of all things that respects animals. It embodies th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shown by the writer and the ecological aesthetic of the natural style of the sovereign state.
【作者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561.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志鹏;;非社会契约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2 何志鹏;;“自然的权利”与权利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3 黄跃庆;文明来自西亚和北非——试论古希腊科学文化的渊源[J];阿拉伯世界;2003年02期
4 马宝建;;发生学视角下自然旅游的本质和行为特点[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白玉;;论《抵达之谜》中的身份认同[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6 牛勇平;;从低碳经济视角看烟台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王智慧;;海舍尔的崇高观及其现代意义[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8 李宗;;跨越时空的文化认同:奈保尔其人其作[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9 马鹏;;论和谐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0 赵祥凤;;《抵达之谜》的“模仿”主题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齐晔;蔡琴;;可持续发展理论十年进展概要[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2 盖玉彪;;巴以暴力恐怖冲突原因分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3 蔡琴;齐晔;;生态文明的科学基础与人文视角浅析[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4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视野中的自然之美[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2 吴雪萌;英语世界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许心宏;文学地图上的城市与乡村[D];浙江大学;2010年
4 孔德明;造物的和谐[D];苏州大学;2011年
5 王文棣;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吴明红;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发展态势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7 曹孟勤;生态伦理哲学基础的反思[D];清华大学;2004年
8 花永兰;当代世界民族主义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姜智红;论文明的多样性[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10 付秀荣;和谐多样: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兴;环境权入宪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汝秋实;约翰·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秀华;马克思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D];兰州大学;2011年
5 赖丹琪;本土视角与边缘维度[D];浙江大学;2011年
6 聂冰若;前期罗马帝国宗教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袁丹丹;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与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8 谷体健;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9 宋彦军;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全球化视野[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蔡艳德;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视角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D];华侨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薇;;解读《抵达之谜》形式之谜[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潘纯琳;;奈保尔《抵达之谜》中杂糅视觉体验[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赵祥凤;;《抵达之谜》的女性人物对世界和平的启示[J];学术交流;2009年07期
4 保罗·泰鲁斯;罗池;;深入狮穴——奈保尔的阴暗面及其《半个人生》[J];作家;2002年02期
5 王守仁,方杰;想象·纪实·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写作之旅”[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惠婧蕊,杨金华;希望在别处——试解《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逃离的含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罗屿;;都是传记惹的祸[J];新世纪周刊;2009年02期
8 王威廉;;远方之间:从“看”到“见”的距离——奈保尔的话语三棱镜[J];书城;2010年06期
9 罗小云;建构特殊环境 体验文明冲突——解读奈保尔后殖民小说《大河湾》[J];国外文学;2004年03期
10 黄应利;《米格儿大街》的叙述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潘珊;;奈保尔的文学向导——《父子家书》中的阅读谱系[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鲁京明;;试论法布尔《昆虫记》中的生态伦理观[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思郁;奈保尔并非无限文学化身[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王胡;奈保尔再次宣布即将封笔[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周志明;《魔种》:勾勒奈保尔的完美创作生涯[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4 凸凹;雄踞之处,未必是巅[N];中华读书报;2010年
5 赵毅衡(旅英学者);谁能为奈保尔辩护?[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6 康慨;保罗·瑟鲁:新传记或会永远毁了奈保尔的声名[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大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不愿庆祝[N];中华读书报;2001年
8 本版编辑 北塔(译者) 胡朗(书评人);《奈保尔家书》VS《傅雷家书》他乡异客的父子深情[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9 袁f^;奈保尔的小人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10 陆建德(学者);在故乡的大地上流浪[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薇;V.S.奈保尔小说《抵达之谜》辩证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邓中良;奈保尔小说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梅晓云;文化无根—以奈保尔为个案的移民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4 周敏;后殖民身份:V.S.奈保尔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王刚;漂游在现实与虚幻之间[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6 高照成;奈保尔笔下的后殖民世界[D];苏州大学;2006年
7 刘毅;奈保尔的文化身份与叙事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王旭峰;解放政治与后殖民文学[D];南开大学;2009年
9 尹锡南;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玲;通往第三空间的身份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韦文华;论奈保尔文学作品的文化根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黄予淑;为印度历史塑型:V·S·奈保尔的印度形象书写[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4 魏艳峰;无法化约的特立尼达与奈保尔的文化身份危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威子;奈保尔游记《印度三部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7 郎静;论维·苏·奈保尔小说中的空间生产[D];兰州大学;2013年
8 杜玮;奈保尔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和《河湾》中的身份危机[D];兰州大学;2010年
9 李思思;精神家园的抵达[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10 单珊;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08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808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