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浅析法国现代主义美学的生死善恶——以波德莱尔笔下的“向死而生”、“似丑还美”为例

发布时间:2018-04-29 11:16

  本文选题:法国现代主义美学 + 波德莱尔 ; 参考:《思想战线》2013年S2期


【摘要】:波德莱尔在诗歌中用了很多与死亡相关的意象,比如"尸体""坟墓"等,还有一些直接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在这些诗歌中,诗人用了赞扬甚至歌颂的态度来对待死亡,使诗歌中的死亡消解了悲哀和黑暗,反而更多地体现出美和希望。这与波德莱尔的"死亡观"有着极大的关系,这是一种"向死而生"的态度,这是波德莱尔用死亡来表现他对于生命以及感情的热爱,这也是他通过用扭曲的概念来反讽于黑暗的社会。在诗人的眼中,也许只有死亡才能为卑微的人的生活带来新的希望,活下去的动力。
[Abstract]:Baudelaire used a lot of images related to death in his poems, such as "corpse" and "grave", as well as some poems with a direct theme of death. In these poems, poets treat death with praise or even praise, so that death in poetry dispels sorrow and darkness, but more embodies beauty and hope. This has a great deal to do with Baudelaire's "view of death," which is the attitude of "living toward death," in which Baudelaire uses death to express his love for life and for his feelings. This is also his use of distorted concepts to satirize the dark society. In the poet's eyes, perhaps only death can bring new hope and motivation to the life of humble people.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I565.0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绍华;1919-2000:波德莱尔在中国[J];绥化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2 刘波;波德莱尔与法国浪漫主义思潮[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 师华;波德莱尔——“众人的良心”[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4 刘波;波德莱尔“应和”思想的来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刘波;《应和》与“应和论”——论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基础[J];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03期

6 颜青;;波德莱尔诗歌的伦理意义探析[J];当代文坛;2007年02期

7 刘良吉;;纨绔及其意义——福柯与波德莱尔[J];江汉论坛;2007年03期

8 刘辉成;;论波德莱尔的颓废美思想[J];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刘波;尹丽;;波德莱尔作品汉译回顾[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李凌鸿;;波德莱尔恋曲变奏[J];法国研究;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金佳;;波德莱尔散文诗中的叙事[A];新世纪以来散文诗的创作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晨亮(清华大学);波德莱尔的枝枝蔓蔓[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2 曾靖皓;《回忆波德莱尔》:勾勒手捧“恶之花”的诗人[N];文艺报;2011年

3 张泠;枷锁中的波德莱尔[N];南方周末;2004年

4 ;忧郁的雨天忧郁的书[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5 云也退;恶之中寻见一切风骚[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6 路文彬;波德莱尔的慈善之举[N];学习时报;2011年

7 韩猛;批评的真意[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曾靖皓;手中捧“恶之花”的诗人[N];中华读书报;2012年

9 罗岗;庸俗的“颓废”[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陆扬;游荡城市的记忆[N];中华新闻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文雅;波德莱尔与中国新诗[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志亮;论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D];贵州大学;2009年

2 胡博乔;分析《忧郁与理想》中女性的多重形象以及波德莱尔的无意识性冲动[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3 李英娟;波德莱尔及其诗歌的“忧郁”基调[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马思远;论波德莱尔象征主义诗歌中的反省意识[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邓婷;论波德莱尔作品中的现代性体验[D];湘潭大学;2014年

6 郑建强;论波德莱尔美学思想与浪漫主义的关系[D];西南大学;2007年

7 苏丹;遮蔽与重现[D];南昌大学;2008年

8 初金一;俄国文学视野中的波德莱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周圣国;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沙仁图雅;新艺术的先驱——波德莱尔及其《恶之花》[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196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8196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f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