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于威尼斯——从注意力角度解读席勒《招魂唤鬼者》中的主体建构问题
本文选题:注意力 + 操控 ; 参考:《外国文学》2013年01期
【摘要】:德国作家弗里德里希·席勒创作的小说为数不多,却无不涉及身处欧洲启蒙时代的个体与宗教和君主专制权力争夺自治权的斗争。本文从注意力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席勒的小说残片《招魂唤鬼者》中的主体建构问题。在各种技术和心理因素的诱导下,主人公试图冲破专制的宗教和政治、道德、伦理的桎梏,建构自由幸福的自我,却因注意力始终受到各种因素的操控而逐步堕落和迷失。
[Abstract]:German writer Friedrich Schiller wrote a few novels, but all involved in the European Enlightenment individual and religion and autocratic monarchy struggle for aut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tten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 in Schiller's novel fragment, the Ghost and the Ghost. Under the guidance of various technic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e protagonist tries to break through the shackles of autocratic religion and politics, morality, ethics, and construct a free and happy self, but his attention is always controlled by various factors and gradually degenerates and loses.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
【基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级科研课题“小说媒介的社会交往功能”(12QD21)
【分类号】:I516.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佰青;;超越召唤——克拉丽莎的“战争”[J];外国文学;2007年06期
2 宋泽楠;;论《奇境》中“他者”意志投射下的主体建构[J];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魏全凤;;边缘女性的主体建构——伊芙琳·刘的《逃跑》和九丹的《乌鸦》之比较分析[J];小说评论;2008年S2期
4 魏全凤;;论刘恺悌小说《东方女孩想浪漫》中的后现代意识[J];作家;2009年16期
5 张中;;一个人的战争——女性主义书写与批评的隐忧[J];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查尔斯·奥尔森;孟亮;黄宗英;;人类宇宙[J];诗探索;2005年03期
7 拉默兹·萨森;;大象和苍蝇[J];中国校园文学;2007年05期
8 杨颖;;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哈利·波特》认知解读[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魏全凤;;殊途同归的主体建构——何舜廉《玛德琳在沉睡》与拉丽莎·赖《千年狐》之比较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05期
10 劳拉·拉腊;刘洁;;黑眼睛[J];意林;2009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包丽丽;;《紫颜色》的色彩象征体系[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潘绍玺;;透过《勿失良辰》看美国社会的婚姻和家庭冲突[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李悦;;体制下的牺牲品——《荒凉山庄》中的法律机器[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凯平;;归化式传记写作——沃尔顿传记中对书信等文献的文本操控刍议[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苍睿;踏上实现梦想的金桥[N];厂长经理日报;2000年
2 ;网络无互联,满目皆孤岛:《对抗机器》选译[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吴悦;书与电影“共燃”市场[N];中国经营报;2006年
4 徐瑾;村上文学并非“无国籍”[N];中国经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心莲;性别、种族、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恒;毛姆《刀锋》中拉里的主体建构[D];中南大学;2012年
2 林国浒;杰克·伦敦自我意识建构的新历史主义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3 姚静;《最蓝的眼睛》中的“观看”与黑人女性主体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白爱娃;反抗,,颠覆与重构[D];南昌大学;2008年
5 苏冬凉;一个欲望主体的悲剧命运[D];厦门大学;2006年
6 张圣妮;论格罗利亚·内勒小说《林顿山》和《戴妈妈》中的身份寻求主题[D];华侨大学;2008年
7 张倩;女性主体建构[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8 邓春燕;对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女性群像的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欣;走进托尼·莫里森的黑人女性世界[D];黑龙江大学;2005年
10 李莉;《俄亥俄州的瓦恩斯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675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867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