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私人生活》
本文选题:历史文本性 + 文本历史性 ; 参考:《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简·斯迈利是美国当代最具创新性和最多产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第十三部小说《私人生活》描写了一个女人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一生,被誉为自其普利策获奖作品《一千英亩》之后最好的小说。自2010年出版至今,已经有许多解读该小说主题的书评。有些评论家认为小说描绘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婚姻—怯懦的妻子和过于自我的丈夫。另外一些评论家则认为该书谱写了一曲对离婚权的赞歌。还有些批评家认为小说实为一个有关失去的故事和美国生活的寓言。此外,也有一些文章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该书。但是,至今为止没有对该小说进行系统全面解析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出现。 本文试图通过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该作品以期能够填补这一学术空白。新历史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广泛影响。它反对新批评的形式主义,,在分析文本时倾向于将其置于一个特定时间和地点的文化中。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是新历史主义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对概念。简单来说,新历史主义可以看成是对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平行阅读。对新历史主义者来说,历史不是一连串的事实而是一种文本或历史叙事。文学文本也不只是作者凭空想象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一部分。这种对历史和文本关系的独特阐释即被新历史主义大师路易斯·蒙特罗斯定义为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私人生活》被许多读者认为是一部历史小说,因其将半个世纪的美国历史杂糅进小说情节中。所以,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本文第一章中,首先从历史的文本本质和主观性来解读该小说,其次从小说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文化两方面来解释文本的历史性。权力和话语是新历史主义另外一对重要的概念。在新历史主义者看来,权力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动态存在。而话语大致等同于意识形态,只是前者更注重语言的作用。没有任何一种话语可以仅凭自身就能建构一段历史,不同话语会建构出不同版本的历史。新历史主义更关注于边缘人群的话语。《私人生活》中人物角色众多,其中许多角色都属于被占统治地位的主流阶层边缘化的群体。在本文第二章中,将从社会权力和家庭权力两方面来解读小说中的权力运作,同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话语和日裔美国人的话语来建构那一段逝去的历史。通过采用新历史主义的视角,本文旨在为《私人生活》的解析提供一个创新性的探索方向并期望可以借此增强读者对历史和文本的互文性的理解。
[Abstract]:Jane Smiley is one of the most innovative and prolific female writers in contemporary America. Her thirteenth novel, Private Life, depicts a woman's life from the 1880s to the 1940s as the best novel since her Pulitzer prize-winning novel < 1,000 acres]. Since its publication in 2010, there have been many reviews of the theme of the novel. Some critics argue that the novel depicts a heartbreaking marriage-a cowardly wife and an over- self-husband. Others say the book is a hymn of divorce rights. Some critics see the novel as a fable about loss and American life. In addition, there are some articles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o interpret the book. However, up to now, there are no papers with high academic value for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novel.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is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historicism in order to fill this academic gap. New historicism rose in the early 1980 s in America and gained extensive influence in the 1990 s. It opposes the formalism of new criticism and tends to place the text in a culture of a particular time and place. The textuality of history and the historicity of text are two very important concepts in the new historicism theory. In short, new historicism can be seen as a parallel reading of literary and non-literary texts. To the New historicists, history is not a series of facts but a text or historical narrative. Literary texts are not just the product of the author's imagination, but a part of history. This uniqu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and text is defined by the new historicist master Louis Montrose as the textuality of history and the historicity of the text. "Private Life" is regarded by many readers as a historical novel. It mixes half a century of American history into the plot of the novel. Therefore, the text of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text in this work has been fully reflected. In the first chapter, we first interpret the novel from the essence and subjectivity of the historical text, and then explain the historical nature of the text from the historical events and characters involved in the novel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aspects. Power and discourse are another important concept of New historicism. In the view of New historicists, power is a dynamic existence everywhere. Discourse is roughly equivalent to ideology, but the former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language. No discourse can construct a history on its own. Different discourse can construct different versions of history. Neo-historicism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discourse of marginalized people. There are many characters in Private Life, many of which belong to the marginalized groups of the dominant mainstream class. In the second chapter, we will interpret the power operation in the novel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social power and family power, and construct the lost history through the female discourse in the novel and the discourse of the Japanese-American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historicism,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an innovative exploration direc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Private Life and hope to enhance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textuality of history and texts.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冬梅;;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特征[J];阴山学刊;2008年02期
2 曾耀农;邹凤波;;艺术传播与新历史主义[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张景华;;新历史主义与翻译研究[J];当代文坛;2008年04期
4 苗园园;;黑色历史的幽默再现——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第二十二条军规》研究[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2期
5 万惠蓉;;黑色历史的幽默再现——《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作家;2011年04期
6 刘萍;;历史与文本——论新历史主义文论的历史观[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王霞;;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王氏之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高建青,黄志刚;从“回到历史”到历史的虚无——对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4期
9 张进;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特征[J];文史哲;2001年05期
10 孙宗美;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民族秘史”——关于《白鹿原》的一种解读[J];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新新;;菲利普罗斯:新历史主义的实践者——《反美阴谋》的新历史主义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顾婧;;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重新思考《反美阴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3 马相武;;历史写作中的“新历史”与“后现代”[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4 王政;;由葛林伯雷论及中国古代“文化诗学”[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5 杨颖;;关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一点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汤亚汀;;文化研究语境下的音乐人类学:兼论音乐人类学与音乐学的范式差异[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5年
7 卢翎;;走进历史的深处——论杨显惠“夹边沟”系列小说[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8 陆贵山;;文学研究的综合与创新[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冯雷;;“佳期已过”的记录与慨叹——论王夫刚的诗[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王夫刚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朱安玉;;论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化潮流[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东方;也说“新历史主义”[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贺绍俊 评论家;小说本无凡圣之分 好看就行[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3 孟建伟;科学的人文本性[N];学习时报;2009年
4 黄昱宁;站在布克奖评委的对岸[N];东方早报;2010年
5 王侃 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年代、历史和我们的记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孙先科;当代文学历史话语的叙事策略与历史观[N];文艺报;2006年
7 傅书华;“文本的历史”与“历史的文本”[N];山西日报;2005年
8 杨根红;充溢着淳厚温情的乡土叙事[N];山西日报;2009年
9 作家 古耜;历史往往这样悖论演进[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10 刘俊(南京大学中文系);一个城市的叙事[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仰智;应然存在的已然追问[D];河南大学;2004年
2 黄健;穿越传统的历史想象[D];浙江大学;2008年
3 刘永春;在后现代性的地平线上[D];山东大学;2005年
4 傅洁琳;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陈世丹;库尔特·冯内古特对现实世界与小说世界的解构与重构及其新历史主义倾向[D];厦门大学;2002年
6 张秀娟;断裂性问题与新历史主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谷红丽;新历史主义和文化唯物主义批评视角下诺曼·梅勒的作品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8 张静斐;学术史视野中的新历史主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2年
9 盖建平;早期美国华人文学研究:历史经验的重勘与当代意义的呈现[D];复旦大学;2010年
10 韩庆果;整合文本性的翻译规范理论初探[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慧;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大街》[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陈澄;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詹秀伟;对托马斯·品钦《葡萄园》的新历史主义解读[D];兰州大学;2010年
4 陈楠;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私人生活》[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刘凤;别样多元的历史[D];郑州大学;2006年
6 王晓通;新历史主义与新历史电影[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荆曼;文学“挪用”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8 李庚敏;心灵的布鲁斯[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童业富;历史的另类书写[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江彩;论新历史主义文学史观[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751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875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