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黑人废奴小说的“物化”景观——评布朗的《克洛泰尔》
本文选题:威廉·威尔斯·布朗 + 《克洛泰尔》 ; 参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摘要】:《克洛泰尔》是一部典型的"废奴小说",以揭露奴隶制和控诉奴隶主暴行为写作目的。美国奴隶制社会的制度性物化亵渎了人性和社会伦理,践踏了"一切人生而平等"的建国宗旨,讽刺了杰弗逊等建国之父为代表的国家道德虚伪。亲情关系物化、黑人同胞关系物化和主仆关系物化是人际关系物化的直接表征;白人物化实施者在物化黑奴的同时,也物化了自己。人性的回归是社会物化和人际关系物化的克星,也是消解物化的必经之道。该小说对种族越界和政治悖论等问题的探索对21世纪黑人小说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
[Abstract]:"Croner" is a typical "abolitionist novel" to reveal the purpose of slavery and the prosecution of slavery. The institutional materialization of American slavery society blasphemes human nature and social ethics, trampling the tenet of "all life and equality", and satirize the moral hypocrisy of Jefferson, the father of the founding of the nation. Materialization, the materialization of the black compatriot relationship and the materializ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ster and the servant are the direct representation of the materializat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 white personification implementers also materialize themselves at the same time of the materialized black slaves. The return of human nature is the star of the social materialization and the materializa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s well as the necessary way to dissolve the materialization. The exploration also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fic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非裔美国文学史(1619-2010)》(批准号:12FWW002)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仰海峰;;惰性实践、物的指令与物化的社会场域——萨特《辩证理性批判》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3期
2 谢晖;;法(律)人类学的视野与困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3 粟莉;;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分析[J];人民论坛;2012年1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婧;;关于人的物化与技术理性批判的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2 刘习根;;总体性与和谐社会——对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探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魏俊雄;;历史主体和革命主体的“恢复”和“重建”——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思想的产生[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7期
4 胡存之;文化合理性的追寻与批判[J];长白学刊;2001年04期
5 蔡滨;;对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的若干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李文颖;苏百义;陈阁;;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弗洛姆异化理论的差异比较[J];重庆与世界;2010年11期
7 仰海峰;;个体实践、群体实践与辩证经验的建构——萨特《辩证理性批判》解读[J];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01期
8 陈爱华;试析卢卡奇物化概念的伦理内涵[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9 王西华;;阿多诺后现代唯物论生态美学的建构[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张星久;论合法性研究的依据、学术价值及其存在的问题[J];法学评论;200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中起;理性主义的范式转换及其当代价值[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房尚文;“生态消费”的马克思主义解[D];复旦大学;2011年
4 操奇;主体视界中的文化发展论[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金建萍;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希鹏;文化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7 纪逗;论本雅明的历史和时间意识[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陈俊杰;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论[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9 朱国伟;中央政府核心职能的探求—一种公共理性观[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何建华;经济正义论[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田蓁子;针尖上的蜂蜜[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贺;马克思与生态学思想的关系及其实践意蕴[D];河南大学;2011年
4 吴鸣;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贡献[D];河南大学;2011年
5 冯道如;历史的压抑:新世纪历史人物电影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武强;从卢卡奇布莱希特论争思考中国新时期现实主义理论问题[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李广东;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经验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8 许宗贵;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王萌;马克思的生态观及其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10 陈剑;新时期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路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斐;;“活法”与“行动中的法”——兼论民间法研究的两条路径[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李剑;;本地人视角下的习惯法规范与纠纷——以凉山彝族为例[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张志超;;徘徊于东西方之间:英租威海卫时期的法治[J];开放时代;2009年02期
4 谢晖;规范解释的创新何以艰难——兼论我国规范法学研究的创新问题[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5 谢晖;法理学:从宏大叙事到微观论证[J];文史哲;2003年04期
6 郝铁川;权利实现的差序格局[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7 杜章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J];中州学刊;1990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律;战争与人性──读汉斯·本德尔的《归》[J];德语学习;1996年02期
2 李小海,姜士昌;简评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王春;“自然”诗学视域下的理性思想及其人文回归——关于浪漫主义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5年04期
4 卢艳玲;;二元背反中人性的抹杀——论《我们》中的人性问题[J];语文学刊;2005年11期
5 徐丹;;罪恶的成年礼——试析《蝇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郝明星;;集兽性与人性于一身的孤独反抗者——浅析《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思克厉夫[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6期
7 范成雕;;培根《人生论》中的人与人性[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8 陈颖;;现实的批判、道德的弘扬、人性的探索——浅析狄更斯小说的思想观念[J];学术交流;2007年01期
9 张友燕;;人性的实验场——论昆德拉作品对欧洲文学传统的承继[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唐志伟;;从“人”到“人性”的演绎[J];电影文学;2007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玲;;从平凡人到真英雄——解读《红色英勇勋章》中的英雄主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蒲若茜;;哥特小说中的伦理道德因素——以《修道士》为例[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黄伟珍;;《红字》——人性与社会性之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白岸杨;;《白鲸》及其作者的宗教伦理观分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魏颖超;;论威廉·戈尔丁笔下的人性[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6 端传妹;;《洛丽塔》:多棱镜下的人性[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7 吴文南;;沈从文和哈代作品中的乡土精神之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于建华;;文明和人性的挽歌——《黑暗的中心》和《吉姆爷》主题谈[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9 苏冬凉;;善与恶的较量——评《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徒[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茹;;找回失去的自我:对《玩偶之家》和《推销员之死》的比较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音;人性与理性的交响[N];伊春日报;2011年
2 余中先;探索“主导文明之外和之下的人性”[N];北京日报;2008年
3 俞妍;“耻”掩盖下的人性之光[N];宁波日报;2011年
4 何镇邦;人性光辉与美丽心灵[N];文艺报;2009年
5 金融信息科技专家 陈晓民;“普利策”的眼光:人性与历史[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6 李黎;东野圭吾:人性的暗夜[N];经济观察报;2011年
7 陈嫣婧;审视人性的旁观者[N];文艺报;2011年
8 吴晓东;一个关于自我欺瞒的人性故事[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本版采写 潘小娴;在现实与梦想冲突中张扬人性[N];信息时报;2003年
10 李保平;看似人性荒芜的拐角处[N];辽宁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赵怀俊;走向神坛之路[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3 梅丽;作为解放手段的文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李永梅;“渡河人”对家园的追寻[D];山东大学;2009年
5 庞伟奇;直面虚无的灵魂救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萌羽;全球化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涂媛媛;现代人的异化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李海明;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9 蒙星宇;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二十年研究(1988-2008)[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慧敏;芥川文学中对利己主义的揭露和超越[D];苏州大学;2010年
2 顾冬梅;果戈理作品中的异化主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敏;人性的探求——解读格罗夫的悲剧性小说[D];四川大学;2003年
4 王永平;良知与道德生活[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黄河;边缘人生的诗性言说[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孔祥伟;严歌苓、虹影历史叙事之比较[D];暨南大学;2005年
7 王峰;对边缘人生的真诚书写[D];吉林大学;2007年
8 于嵩昕;论《玻璃动物园》的人性主题[D];辽宁大学;2008年
9 李燕;从分裂到融合[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彦;我心无痕[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89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889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