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伦理隐喻
本文选题:扬·马特尔 +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 参考:《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04期
【摘要】:《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为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所著,是一部生存历险小说,曾获英国曼布克奖。作品讲述了一人一虎在南太平洋上漂流227天终获新生的故事,在行文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并以隐喻折射出文学作品背后所隐含的哲理。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对该作品中的隐喻进行了评价并对其中反映的伦理学问题进行了反思,认为作品中的重要隐喻与主要伦理线相呼应,少年Pi这一形象体现了斯芬克斯因子的一体两面,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之间压制与反压制的抗争是长期的过程,理性终将通过伦理选择而获得。
[Abstract]:By Canadian writer Jan Martel, Pi is a survival adventure novel, which has won the Mambuk Prize. The novel tells the story of a human being and a tiger drifting in the South Pacific for 227 days, and uses a large number of metaphors to reflect the philosophy behind the literary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ethics criticism,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metaphor in this work and reflects on the ethical problems reflected therein, and thinks that the important metaphors in the works echo with the main ethical lines. The image of juvenile Pi embodies the two sides of Sphinx factor. The struggle between human nature factor and beast factor is a long process, and rationality will be acquired through ethical choice.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711.074;B8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梅红;也谈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驻马》[J];常熟高专学报;2000年05期
2 贺昌;从符号到隐喻──以《弃妇》为例对现代诗作结构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姜玲;语言的隐喻性[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李庶琦;英汉隐喻互译中的对应问题[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S1期
5 刘耘华;“游戏”与“对话”:隐喻的诠释学[J];国外文学;2001年01期
6 贾志高;隐喻语言理解的语用和心理语言学阐释[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黄祖江;作为概念和语言形式的“隐喻”[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蒋国学;隐喻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耿艳梅,阮红梅;也谈隐喻翻译的合成理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2期
10 王晓惠;旧识与新知——谈隐喻的词语创新功能[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英敏;高峰强;;隐喻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意义[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田浩;;心理学概念的界定:从抽象化到语境化[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宋红岭;;“身体”何谓——身体美学理论探讨之一[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张建国;;生态批评中的伦理因素[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孟维杰;;论心理学隐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蓝越群;;隐喻视角下的习语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陆耀东;;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几个问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赵宗金;;从“灵魂”到“心理”——心理学方法论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徐玲;;从关联理论看英汉隐喻差异引起的交际失误[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沛;隐喻: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王东声;动荡的想象与浪漫的隐喻[N];美术报;2002年
3 采访者:杨心一(美国康奈尔大学艺术史博士) 受访者:邱志杰(长征计划策划人);走在长征的隐喻里[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4 田北(记者);一段走完的旅行中的两个隐喻[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5 李森;寻找失去的生活[N];黑龙江日报;2000年
6 毛亚庆(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基础教育应给孩子奠定什么基础[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葛红兵;2002年的文革叙事[N];中国文化报;2002年
8 董强;《昨日之岛》:荡向文学之极[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9 孙郁;受伤的汉语[N];北京日报;2002年
10 谢有顺;看见比想象更困难[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洪刚;外语教学中引入隐喻对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与思维模式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茂生;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5 贺天平;量子力学模态解释及其方法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6 程亚丽;从晚清到五四:女性身体的现代想象、建构与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宗守云;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郑敏惠;古代书画审美语素“气”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彬;心智的门铃[D];苏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党伟;《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宗教多元主义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周娟;《国风》中的隐喻运用和《诗集传》中的隐喻解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孟庆亮;隐喻:通向未知域的桥梁[D];东华大学;2005年
4 许們;《庄子》隐喻、转喻造词的认知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5 彭玉康;现代汉语通感的句法、语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龙帅;英语隐喻的语言学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周琳;英汉名动转用的认知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李素峰;英汉报纸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9 丁薇;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相关问题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鹏;奥基弗绘画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479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947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