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幻批评流派的乌托邦视野

发布时间:2018-05-31 15:49

  本文选题:乌托邦 + 科幻 ; 参考:《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幻批评流派在美国和加拿大兴起至今已有40年,它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组成部分,体现了新左派思想的深刻文学根源。理解该流派纷纭观点的关键是了解其乌托邦视野,它准确捕捉了科幻对现实说"不"的反抗精神,并起码具有阐释学和文类两种含义。该流派以苏恩文和詹姆逊为代表的乌托邦思想可追溯到布洛赫,主要涉及阐释学意义上乌托邦冲动与乌托邦总体的性质与区别。在乌托邦文类的阐释方面,"中立化"替代了传统的"理想的社会蓝图"的概念,并发展为强调其形式上总体化差异的乌托邦文类辩证法,同时乌托邦写作在19世纪末期发生的科幻转向使其摆脱了单一化乌托邦冲动的质疑。
[Abstract]:It has been 40 years since the rise of Western Marxist science fiction critic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It is an internal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neo-Marxism and embodies the profound literary origin of the New left. The key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views of this school is to understand its utopian vision. It accurately captures the "no" spirit of science fiction and has at least two meanings: hermeneutics and literature. The Utopian thoughts represented by Suen and Jameson can be traced back to Bloch and mainly relate to the nature and difference between Utopian impulse and Utopia in the sense of hermeneutic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Utopian languages, "neutralization" replaces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ideal social blueprint" and develops into the Utopian dialectics, which emphasizes the general differences in form. At the same time, Utopian writing in the late 19 th century science fiction turned away from the unitary utopian impulse question.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skq201243) 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分类号】:I1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何卫华;朱国华;;图绘世界——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访谈录(英文)[J];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11期

2 黎婵;;《时间机器》:认知陌生化与科幻新颖[J];世界文学评论;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培锋;;关于新时期文学本质研究的立场和方法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5期

2 张新赞;;文学中的速度体验——米兰·昆德拉小说《慢》解析[J];当代文坛;2009年01期

3 南帆;;文学性、文化先锋与日常生活[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2期

4 王伟;;论詹姆逊辩证批评标准的乌托邦[J];东南学术;2009年02期

5 杨玉成,王春燕;本雅明论艺术现代性及其现代性社会理论之建构[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董四代;;现代乌托邦视角下的“礼运大同”再阐释[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郭军,智晋平;世俗的启迪——读解本雅明的《超现实主义》[J];外国文学;2001年04期

8 刘安海;语言的流变和作家的顾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舒开智;;马克思主义“文学典型”学说的当代价值与生命力[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10 朱玉萍;龙丽红;;詹姆逊的文化批评之路[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文;;反思与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与当代文艺学建设刍议[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欣;师陀论[D];兰州大学;2011年

4 宋朝普;青年卢卡奇对现代性的批判[D];复旦大学;2011年

5 赵亮;流亡的诗学[D];浙江大学;2011年

6 李_";非总体的星丛[D];浙江大学;2005年

7 刘怀玉;现代日常生活批判道路的开拓与探索[D];南京大学;2003年

8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9 高蓓;媒体与建筑学[D];同济大学;2006年

10 孙国亮;小说日常话语的叙述表征[D];上海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晓;论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诠释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郑海婷;大形式:形式—手法—功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叶含英;“故事”在中西当代小说中的不同境遇[D];郑州大学;2011年

4 邹敏;梁宗岱和他的“纯诗”理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侯挺南;阿多诺与现代主义[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任芳;论穆旦的诗歌抒情张力[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邱健;后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化理论[D];苏州大学;2002年

8 张大为;存在与语言[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9 杨希珍;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理论述评[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陈涛;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形式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布赖恩·麦克黑尔;;模式?还是科幻小说的启示?(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02期

2 叶冬;;论《黑暗的左手》中的雌雄同体[J];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02期

3 刘熊;;《摩罗博士的岛》中的道德符号解析[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庆东;中国科幻小说概说[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刘强;“美国金庸”的传奇成就[J];文学少年(中学);2004年06期

3 穆艳秋;;虚幻而又真实的世界:对《末日撞击》的一种解读[J];译林;2011年01期

4 陈楸帆;;星辰归来——著名科幻作家苏学军专访[J];世界科幻博览;2007年11期

5 薇薇;泽公;;从火里抢出的成功大作[J];下一代;2008年04期

6 薛峰;;给梦想开花的时间[J];爱情婚姻家庭(冷暖人生);2008年07期

7 江晓原;;我看《卫斯理》——兼及科普与科幻[J];飞碟探索;2008年07期

8 叶永烈;;刘兴诗和《美洲来的哥伦布》[J];世界科幻博览;2005年10期

9 陆媛媛;;美国科幻小说家弗诺·文奇获雨果奖[J];外国文学动态;2007年06期

10 ;越8越开心 肆维篇[J];今古传奇(奇幻版下半月版);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卫英;姚义贤;;科技时代,我们需要文学幻想——浅谈科幻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A];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11年论文集[C];2011年

2 辛禄高;郑军;;踌躇的西行:中国大陆科幻的命运变迁[A];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3 尹霖;武丹;沙锦飞;王卫英;;关于我国科幻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科幻创作与青少年想象力培养”研讨会综述[A];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11年论文集[C];2011年

4 张双利;;乌托邦与我们——论恩斯特·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的现实意义[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5 王卫英;姚义贤;;关于发展中国原创科幻的若干思考[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1分会场-科普人才培养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朱小田;;乡村史研究的社群视野[A];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麦克尔·勒威;张双利;;麦克尔·勒威教授访谈[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8 王凤才;;2007年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节选)[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阚威威;程建春;;二维声子晶体中声波的out-of-plane传播特性研究[A];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中国声学学会2010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孔翔;胡桂青;段晓峰;;电子能量损失谱研究GaN的极性[A];第十二届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汤哲声;科幻小说:期待突破[N];文艺报;2002年

2 刘维佳;科幻小说之我见[N];文学报;2000年

3 郑文光;在现实和幻想之间[N];新闻出版报;2000年

4 商报特约记者 王夏萌;谁来推动中国科幻产业链?[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5 ;美以代表在会上表达不满[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6 顾墟;英国科幻小说界掀起“又一浪”[N];文学报;2004年

7 王逢振;为什么要阅读科幻小说[N];中华读书报;2001年

8 李成;亦真亦幻的世界[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章迪思;中国科幻迎来“黄金时代”?[N];解放日报;2011年

10 杨鹏;读科幻小说的几点建议[N];中国教育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双利;乌托邦、死亡和历史的终结[D];复旦大学;2004年

2 姜倩;幻想与现实:二十世纪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D];复旦大学;2006年

3 周惠杰;布洛赫乌托邦哲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4 田强;凝聚态中若干非线性现象的理论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98年

5 薛锐;精确非线性布洛赫解及其应用[D];山西大学;2009年

6 王晓岗;新小说的兴起[D];吉林大学;2010年

7 王钢;光子晶格中光波动力学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祁程;西方马克思主义乌托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赛力克布力;论新时期哈萨克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韦华;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的元小说创作[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建荣;初中语文科幻小说教学方法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珊珊;从科普人文到天马行空[D];安徽大学;2010年

3 邹德辉;科幻小说在我国的传播困境与发展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阮菲;论厄休拉·勒奎恩科幻小说中的二元性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华中;科幻小说时间、空间形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馥郁;20世纪80年代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热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田璐;新型科幻小说中的科学传播[D];河北大学;2011年

8 潘玉龙;恩斯特·布洛赫宗教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9 孙旭;新时期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主题意蕴和叙事形式反思[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杨晨;冷酷与温情的纠缠[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60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960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b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