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虚无的阴影与救赎的光明:《白噪音》中的技术观

发布时间:2018-05-31 15:13

  本文选题:《白噪音》 + 海德格尔 ; 参考:《山东外语教学》2014年05期


【摘要】:20世纪80年代科技发展迅猛,技术问题便成了作家关注的焦点。当代美国作家唐·德里罗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小说《白噪音》融进了技术这一主题元素。本文拟从海德格尔的技术观入手,通过对《白噪音》的文本细读深入探讨技术给现实之物和人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即危机/"阴影",进而在审视"阴影"这一弊端的同时思考人类获得救赎和恢复本原的可能性。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1980 s, technical problems became the focus of writers' attention. One of them is Don Delillo, a contemporary American writer. His novel, White noise, incorporates the theme of technology. Starting with Heidegger's view of technolog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echnology on the reality and human beings through a close reading of the text of White noise. Crisis / shadow, while examining the malpractice of shadow, considers the possibility of human salvation and restor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课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外国文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丽婷;;技术与虚无主义: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生存论审思[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传馨;;自我的崩溃——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解读《白噪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2 吴爱华;;《白噪音》——体现消费社会的一面镜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年01期

3 于慧川;;论《白噪音》的后现代仿真技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年03期

4 马群英;;荒诞的叙事,无言的讽刺——论《白噪音》的后现代戏仿艺术[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6期

5 张丽丹;;论《白噪音》中所呈现的后现代社会信仰危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邓英凤;;后现代生活中信仰与死亡的对话[J];法制与社会;2007年08期

7 王予霞;;美国当代反恐小说的叙事特征[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吴玲;;生或死:《白噪音》中后现代人们的两难抉择[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年16期

9 吴远青;罗筱维;;《白噪音》的生态伦理学解读[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10 杨娜;徐丽莎;潘畅;;创伤 记忆 叙述:《白噪音》的创伤叙事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东樵;;论《白噪音》的后现代主义特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瑞红;快感与焦虑[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波;消费社会的白色噪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爱华;《白噪音》中所体现的消费社会现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赵宇昕;唐·德里罗中期小说的死亡主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4 石亿;论《白噪音》中大众传媒的毁灭性力量[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邱志勇;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文学及其策略[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吴远青;后现代人的生存状态[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仲颖;颠覆与复制[D];苏州大学;2009年

8 杜晓静;唐·德里罗小说中的暴力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世昀;《白噪音》:一部后现代警世寓言[D];兰州大学;2009年

10 姜丽丽;从评价理论透析小说《白噪音》文体风格[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叶静怡;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方法论和思想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朱叶;美国后现代社会的“死亡之书”——评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J];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04期

3 刘森林;;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一个再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03期

4 刘贵祥;;历史唯物主义何以超越虚无主义?——从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一个论断谈起[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吴国盛;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J];求是学刊;2004年06期

6 陈俊松;;让小说永葆生命力:唐·德里罗访谈录(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7 F.费迪耶,丁耘;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J];哲学译丛;2001年03期

8 刘永谋;;论技治主义:以凡勃伦为例[J];哲学研究;201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郦;;技术与权力——对马克思技术观的两种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02期

2 苏振锋;;从三维角度论现代技术观的演进与和谐技术观的构建[J];哲学动态;2010年04期

3 黄威威;;论和谐技术观[J];科技信息;2011年35期

4 荆筱槐;;技术观与技术价值观的概念辨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王前;陈昌曙;;论和谐的技术观[J];哲学研究;2008年08期

6 苏振锋;翟淑君;王礼力;;论现代技术观的演进与未来趋势[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奚冬梅;隋学深;;建构抑或解构:马克思技术观的社会伦理向度考察[J];前沿;2012年05期

8 于春玲;李兆友;;作为文化批判的技术批判——马克思技术观的文化哲学解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05期

9 苏振锋;翟淑君;王礼力;;从三维角度论现代技术观的演进与和谐技术观的构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张成岗;;西方技术观的历史嬗变与当代启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肖峰;;信息时代与技术观的转型[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谢咏梅;;中国国家技术观演进中的非自主性[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李权时;吴俊杰;;后现代技术观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高广华;郭新;;可持续的适宜技术观[A];绿色建筑与建筑物理——第九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张宇星;魏建军的汽车“技术观”[N];国际商报;2013年

2 苏振锋;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技术观[N];科技日报;2008年

3 段伟文;论技术化科学的哲学内涵[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网络世界》记者 于翔;IBM的MIX技术观[N];网络世界;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姜义颖;休谟的技术观剖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马婧瑶;低碳技术观及其价值实现[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3 代砚春;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技术观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王刚;麦克卢汉媒介技术观探究[D];天津大学;2013年

5 张晓丽;关于技术观的马克思主义评析与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文治乾;海德格尔与哈贝马斯技术观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7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602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9602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5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