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性和自我身份的纠葛——论拉夫雷斯的纨绔哲学
本文选题:《克拉丽莎》 + 纨绔哲学 ; 参考:《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04期
【摘要】:在小说《克拉丽莎》中,理查逊时代的纨绔文化体现出内在蕴含的矛盾性与含混性特质,并通过拉夫雷斯这样一个颇具争议性的纨绔角色得到了准确的再现。本文运用解构主义批评理论和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从该小说创作的文化语境入手,从语言、性和自我身份的纠葛三个层面剖析拉夫雷斯毕生所追随的纨绔哲学的内在悖论,及其对他塑造自我的毁灭性打击。
[Abstract]:In the novel Clarissa, Richardson's dandyish culture embodies the contradiction and ambiguity inherent in it, and is accurately reproduced by a controversial character named Ralph Reiss. Based on the deconstruction criticism theory and Lacan psychoanalysis theory, this paper, starting with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novel creation, analyzes the inherent paradox of the dandyism followed by Loures's lifelong lif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language, sex and self-identity. And his devastating blow at shaping himself.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务英语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基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学与文化资本学术创新团队资助项目 “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61.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彦婷;;密特威舍教授家庭中的权力转移——《微光世界的继承人》中福柯权力理论的应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韩韦;;风中幻影——浅析《风之影》作为畅销书的写作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3 未志英;;《约拿书》的隐喻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4 杜海燕;;王家卫《2046》缀合复调式叙事结构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颜桂堤;;经典:流动与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6 殷婷婷;;“整合”亦或“颠覆”——阿多诺与本雅明的“技术介入”之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7 王小翠;;试析《简·爱》中女性话语权的缺失与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8 强玲;;新历史主义的颠覆与抑制——以长篇小说《兔子,跑吧》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9 缪菁;;爱情背后的辛酸过往——试比较《茶花女》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10 王丹宁;康建明;;“双声话语”视角下的吕贝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新新;;菲利普罗斯:新历史主义的实践者——《反美阴谋》的新历史主义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鲍国玉;;认知隐喻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郭红梅;;新媒体艺术的空间叙事[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4 赵炎;;解构的“新历史主义”绘画——对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及批评历史意识的一种反思[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5 黄光伟;;“新批评”派的“范例”及其历史意义[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6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朱月娥;;文化生态中翻译的中度干扰[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郑贞;钱佳静;;《米》中停顿的翻译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志萍;当代新疆文学的性别书写及其文化内涵[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熊宇飞;意识的世界与主体的生成[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艳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语境下的新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梁昱;从“五要素”角度看《明朝那些事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志刚;对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野人”约翰的拉康式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云卿;;论博尔赫斯作品中的性、失明与巴洛克风格[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王志华;女性的别一种呼唤——试比较两代女作家的创作[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陈冬秀;;虚无与徘徊——解读卡夫卡《城堡》[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王敏;周宏智;;“后壁画时期”的装饰语言[J];装饰;2007年03期
5 陈彦文;;小说人物形象鉴赏指要[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杨华堂;;关于礼貌准则与礼貌语言[J];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03期
7 郝瑞松;李涛;;评“苔丝”的“两种语言”[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8 苏春梅;;高校古代汉语课的文化呈现——论“古代衣食住行”在教学中的意义[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11期
9 李有兵,卢春红,方哲;心性本不二——从《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篇论儒家“性”论之特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李湘云;《圣经》中的性道德[J];宗教学研究;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嫦虹;;现代日、汉语形容词的比较[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张静;王静;陈英和;;语言对数字精确表征和近似表征的影响——一个双语学习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秦成军;;约翰·阿什贝利诗歌简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林木森;;英汉词语互借对语言文化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楚爱聪;;语言学在心理护理中的作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石油石化分会成立暨第四届石油石化心理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白白;郭渊;关志东;;基于PATRAN的复合材料结构低速冲击损伤模块开发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张良林;;语言中的不明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张杰;;符号学王国的构建:语言的超越与超越的语言——巴赫金与洛特曼的符号学理论研究[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9 卿文光;;语言·思维与精神——依黑格尔精神概念看文化相对主义的批判[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10 李树荣;;换位思考让美好的语言和行为渗透患者的心灵[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Alex Woodson 翻译 李兮;青少年想要什么?市场营销需要正确的语言[N];中国电影报;2005年
2 周润健;是语言糟粕还是汉语发展[N];中国改革报;2004年
3 民族所 纳日碧力戈;人类学的语言定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黄行 赵明鸣;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在型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上海站党委办公室;文明服务从语言抓起[N];光明日报;2000年
6 薛涌;汉语的开放[N];南方周末;2004年
7 本报记者 张景义;别让我们的母语再尴尬[N];人民法院报;2005年
8 忻雁翔 (编辑);用诗的语言写诗的经济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9 鲍昌宝;21世纪的新诗:走出语言的迷宫[N];文艺报;2004年
10 尹明善;社会和谐语言和谐[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晓松;技术与合理化[D];复旦大学;2005年
2 郑信平;天师道哲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李锐;孔孟之间“性”论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4 李力;“隶臣妾”身份再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姚俭建;财富与身份:华村准中产阶层研究[D];上海大学;2007年
6 赵彬;挣脱文字梦魇后的舞蹈与歌唱[D];吉林大学;2005年
7 徐彦利;先锋叙事新探[D];山东大学;2005年
8 刘国枝;威廉·福克纳荒野旅行小说的原型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阮清华;上海游民改造研究(1949-1958年)[D];复旦大学;2008年
10 王昌树;海德格尔生存论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静;女性主义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欧美;文学世界的诗性品格[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3 曾晖;语言和语言学习本质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启示[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4 时秀娟;修辞中的偏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5 朱庆伟;论人性完善的语言维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白杨;“异常视角”的魅力[D];吉林大学;2005年
7 王丽丽;通往地平线的路[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8 彭永珍;女性主义视域下的“身体写作”[D];武汉大学;2005年
9 胡长玉;欧·亨利小说的创作手法初探[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王良彬;从浅唱低吟到泛着阵痛的独语[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59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959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