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大主题——论《奥地利:一部戏仿剧》
本文选题:鲁维德 + 奥地利 ; 参考:《戏剧艺术》2014年02期
【摘要】:鲁维德是第一位被译介到中国的北欧当代女剧作家。在挪威她有当代女易卜生的美誉。她的戏剧从家庭、个人情感等日常生活因素切入,对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做具有实验性质的展示和探寻,形成了同时具有对传统颠覆和拓展的态势。《奥地利:一部戏仿剧》是一部具有实验性的小剧场戏剧。而简单的道具在戏中不仅推动戏剧发展,而且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此外,与其他女性主义剧作家一样,鲁维德也选择了陌生化效果来完成女性主义叙述。
[Abstract]:Ruvid was the first Nordic contemporary female playwright to be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to China. In Norway she has a reputation as a contemporary female Ibsen. Her plays, which involve family, personal feelings and other daily life factors, provide an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values and ethics that have been formed. Austria: a parody play is an experimental small theater drama. Simple props not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rama, but also have rich symbolic significance. In addition, like other feminist playwrights, Ruvid also chose the effect of defamiliarization to complete feminist narration.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
【分类号】:I10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佰青;;试论女性主义对经典童话的重构——以卡特的《雪孩》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2 陈晓红;女性化的文学批评:选择整合还是分离——对女性主义批评的一种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年06期
3 李敏;;试析《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情结[J];作家;2010年10期
4 董小英;;游戏规则——维特根斯坦与语言游戏情结[J];外国文学动态;2000年04期
5 王海萌;奥地利女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荣获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4期
6 孙萍萍;;伍尔夫创作中的双重焦虑[J];名作欣赏;2008年14期
7 聂军,王秉习;奥地利毕德麦耶尔时期的生活情感和剧作家弗兰茨·格里尔帕策[J];外语教学;1997年01期
8 龚玲;;论《简·爱》的女性哥特式特征[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金惠敏;形而上学的毁灭——维特根斯坦分析美学述评[J];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02期
10 陈建娜;;用女性主义的耳朵听一串故事——关于“雌雄同体”主题的阐释和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莉馨;;女性主义视阈中的格林童话模式[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2 柯秋梦;;父权制下的两性困境——《伊坦·弗洛美》的女性主义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小航;;母性的枷锁——读凯特·肖班的《觉醒》[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研;;黑人女性寻求第三空间:《他们眼望上苍》后殖民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蔡鸣雁;;矛盾与迷茫的重合——再析《雪国》中的男主人公岛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6 赖夏菲;;《猫眼》:女性主义和量子力学的完美共鸣[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周阿芹;;谈谈《傲慢与偏见》中的新女性形象——吉英和伊丽莎白[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8 甘惠侨;;马奇四姐妹的美德成因浅析:论《小妇人》中的教育主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田园;;堕落的花朵——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群像看菲茨杰拉德对女性偏见的成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唐岫敏;;传记视野中的书信[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一鸣 实习生 赖薇;耶利内克:奥地利的花环?[N];南方周末;2004年
2 谢菲;耶利内克:生命不能承受的爱欲[N];经济观察报;2004年
3 胡晓华;母亲啊母亲,你杀死了我[N];文艺报;2005年
4 洪庆明;女性主义的前现代牧歌[N];中国邮政报;2003年
5 约翰·弗里曼邋王锋;翻阅她的金色笔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6 蔡芳钿;品特与政治[N];中华读书报;2009年
7 王滨滨(作者为复旦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副教授);耶利内克:对奥地利说“不”[N];文学报;2004年
8 刘彤 公司职员;微笑之国的另一面[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9 杨振同;谁都想到了,,就是没有想到耶利内克[N];深圳商报;2004年
10 康正果;耶稣身边的女人[N];南方周末;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霞;“没有新的语言就没有新的世界”—巴赫曼小说中的语言批判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哲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建成;桑塔格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D];四川大学;2003年
4 王保中;欲望际[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宗杰;新世代女性文学の位相[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史月;嘉黛·萨曼内战三部曲中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张玲;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D];苏州大学;2006年
8 卢红芳;卡罗尔·希尔兹小说叙述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9 王玉洁;莎士比亚:原初女性主义者还是厌女主义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吕洪灵;情感与理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晓芳;圣卷“教化故事”的叙事话语与性别意识[D];河南大学;2007年
2 孙桂林;一个对立而矛盾的世界[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3 袁效辉;拉辛悲剧中的性别意识[D];河南大学;2006年
4 孙桂芝;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的发展——关于女性的理论和创作[D];新疆大学;2004年
5 邬海静;灯塔之光——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菊;端木蕻良小说中的性别意识探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7 是秀丽;论赛珍珠中国题材文学创作中的性别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孙静静;论海明威主要作品中反映出的性别意识[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顾建敏;天使与妖女[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10 杜姗珊;对林京子文学中的女性主义的考察[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672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967266.html